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蒲松龄的《狼》是初中语文传统篇目。小说的叙述部分写了狼追踪、算计屠夫,最终计败毙命的过程;评论部分对“狼性”作了阐释。对于这篇小说的学习,很多老师、学生较难走出误区,把学习的各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屠夫”是主人公的影子,究其原因,大多是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够深刻造成的。于是笔者抓住两大问题,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写狼的文章有三篇。三篇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阴险狡诈的狼最终被机智勇敢的屠夫战胜!狼代表邪恶势力,屠夫象征正义力量。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三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都写得十分生动、丰满、感人。三篇狼故事中的角色都很简单:屠夫和狼。可它们所代表的正邪两种势力的斗争却是惊心动魄的,屠夫在杀狼的过程中处处显示出他的睿智和勇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初中《语文》第一册选入的《狼》这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首先,屠夫充满了智慧。在杀狼的斗争中,他懂得运用兵法,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扭转局面,反败为胜。他一是使用了缓兵之计。屠夫晚归途中,被两只凶残的恶狼紧紧跟着。“晚归”、“途中”可见情况的危急;“一屠”、“两狼”可见敌我力量的悬殊。在这种情形下,屠夫处于被动局面。但他使用缓兵计———一是“投以骨”,延缓了狼赶上来的时间,紧急寻找克敌方法。二是抢占有利地形。屠夫四处观察,当他看到麦场堆着像小山一样的柴草垛时,就迅速奔跑过去,背靠草垛。麦场和柴草垛都是御狼的有利地形。三是攻其不备。狡猾的狼,一只绕到屠夫背后,打洞偷袭;另一只蹲在屠夫面前,闭着眼睛,假装睡觉,麻痹对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夫将计就计,把握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写狼的文章有三篇。三篇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阴险狡诈的狼最终被机智勇敢的屠夫战胜!狼代表邪恶势力,屠夫象征正义力量。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三篇文章中屠夫的形象都写得十分生动、丰满、感人。  相似文献   

4.
辩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我紧抓课文特点以及文本中的可辩论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因为什么辩论?它们一共辩论了几次?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以上述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作为基础,组织他们分角色上讲台表演,借此还原狼和小羊辩论的场面,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当读到中第二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时,有学生提问:“屠夫为什么不一次投两块骨头呢?这样,两只狼各吃各的,就不会追赶屠夫了。”我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屠夫还可以一次性地把骨头都投到地上,乘狼大嚼骨头时,溜之大吉,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同学们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6.
读着蒲松龄的《狼》,你是不是只觉得屠夫机智勇敢?其实换个角度来读,你会发现狼是很聪明的。毫无疑问,狼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狼,将狼的智慧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少读者却被作者文末的议论迷惑住了,狼成了被谴责的对象。其实教材中的《狼》是节选,文末的议论也只是就这一件事的议论。文中三则故事,都是狼和屠夫斗争的故事,故事的结局都是以屠夫的胜利而告终。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三个故事都是屠夫胜利,就归纳出:“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因为人有狼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倍速学习法·七年级语文下册》),细读全文,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单看节选文段末的议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似乎蒲松龄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其实狼(三则)文末,作者还有一段议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也可用也。”意思是说,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作者蒲松龄想表达的真实意思,能战胜狼的,也只能是这些残忍的屠夫,其他人未必能战胜。大千世界的人并不都是屠夫,残忍的屠夫也不能作为人的代表。所以说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未免有点儿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7.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狼》,写一个屠夫晚归,途中有两只狼紧紧跟着他.他丢担中剩骨给狼吃,骨头丢光了,两只狼还是照旧追赶着他.屠夫心里恐慌起来,只怕前后受敌不好对付,“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于是他就“奔倚其下”,以便专门对付前边.这“顾”,中学课本注释为“看,看见.”这样解释自然不能说不对,只是教师对学生似乎还应再讲细致一点才好:“顾”是“看”的一种,但又不等于“看”或“看见”.从方向上说,光说“看”一般指向前方看,“顾”不是扭头向后至少也是眼珠转向一旁.再从态度上说,光说“看见”一  相似文献   

9.
戴绍利 《现代语文》2003,(11):27-27
在《狼》的末尾,作者用一个“黠”字来概括狼的特点。那么,狼到底“黠”在哪里?文章第一段对两狼的描写用了四个字:“缀行甚远”。狼遇屠不是直接扑上去,而是跟随着走了很远,说明狼行事非常谨慎,跟随很远以弄清对方虚实,“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此一“黠”也。第三段写屠夫占据有利地形,“持刀”自卫。“狼不敢前,耽耽相向”,说明狼在形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不蛮干,不冒险,采取僵持对峙的守势打持久战,并积极想办法,谋对策,此二“黠”也。第四段开头就写“少时,一狼径去。”是一只狼放弃了吗?非也!这只狼假装离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相似文献   

10.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11.
“九义”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狼和小羊》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篇童话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结尾时,怎样借助语言训练,发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一、以“问”促说 《狼和小羊》结尾写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师 :在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的《狼》一文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夫的形象。虽然文章以“狼”为题 ,但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更多地还是寄托了对人类智慧的赞美。狼在文中不过是作为反衬人类智慧的一个对立面而存在的。今天呢 ,我们暂且让屠夫在一旁休息一会儿 ,大家来说说“狼”这一动物 ,好不好 ?二、交流并讨论师 :同学们虽然大多没亲眼见过狼 ,但想必对于狼这一动物并不陌生。说起狼 ,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会跃出许多关于狼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那么先问问看 ,同学们所熟知的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 ?生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生…  相似文献   

13.
下面是对课文的分段评点。 一屠晚归,扭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品评一: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刘定一 《上海教育》2002,(15):38-39
在我看来,问“怎样上好一堂课?”很像问“怎样写好一篇小说?”这对作家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不是作家,知道了答案还是写不好小说。换一种说法,问“怎样上好一堂课?”等于是问“怎样当个好教师?”教师往讲台上一站,用不到半节课,学生已经掂出这位教师的分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以读促写”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分析进行阐述说明。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的“听、说、读、写”都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也是学生们将听到的、想说的以及阅读之后的精彩内容运用到写作当中,“听、说、读”这三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发展十分的重要。学生在写作当中经常会存在时间短、学习深度不够以及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英语教师应当深入分析,促进“以读促写”模式的落实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寓言。这篇寓言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中山狼》改写的。法国著名寓言诗作家拉·封丹曾经这样说过:“一首寓言诗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我们教学寓言故事,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领会其中的教训。《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写了这样故事:好心的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狼不仅不报恩,反而要吃掉他。最后来了一位老农,用巧妙的方法,打死了狼,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祝福》是一篇阶级教育的生动教材。学生由于年纪和社会阅历的关系,对于祥林嫂的悲剧往往只看到她的两次死了丈夫和儿子被狼吃掉。然而这篇故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因此,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18.
吴祖缃先生曾谦逊地称其《西柳集》中的小说“前面七篇.实在幼稚得见不得人;后面几篇稍稍进益了一点子.”《菉竹山房》正属“后面几篇”之一,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觉其魅力犹在。有的研究者称它为《西柳集》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这是很有见地的.但该小说叙事上的匠心.很少有人论及。对现代读者而言.小说“怎么写”也许比“写什么”更具诱惑力。这并非否定“写什么”的意义.而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对于一篇具体的小说来说.“怎么写”搞清楚.“写什么”也迎刃而  相似文献   

19.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是解决本国语文的“读”“写”问题。“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正因为读象是“收”,写象是“支”,所以一般学生对“读”比较自觉,对“写”则不太乐意。读小说、读报刊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