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理想中的好学校?笔者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意思是:“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老子所谓的“大音”和“大象”,与道并列,是以器象来表征、喻示大道。这恰与“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  相似文献   

2.
<正>一位丹青高手,每每为花鸟传神,替山水留韵,总能恰到好处地留些空白。留白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在中国绘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实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老子《道德经》就有描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美的音乐、形象与自然合为一体,达到相融相生的境界,需要人们想象和体味,给人一种无音、无形之感。一、思想政治课与留白艺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仍存在"满堂灌"现象,教  相似文献   

3.
老子说“大音希声”,世上最美的音乐,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声音,因为人们早已陶醉其中。我想,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应该追求这种境界:育人有心,教化无痕。  相似文献   

4.
董丽娜 《考试周刊》2015,(23):28-29
<正>所谓"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计白当黑,通过实有的线条和虚留的空白,体现整体的意象和情调。这种艺术以虚空传递丰盈,在一种近乎"无"的状态中达到"有"的韵味,从而走入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这样美好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达到?其实早前已有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探讨:语文教学原本就应当是一门艺术,它充满诗情画意,追求至美之境,一切有利于达到这一境界的艺术手段都可以应用其中,而语文本身的开放性和多  相似文献   

5.
“布白”,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精心留出“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的艺术的虚,它是虚中求实,是虚与实的和谐统一。“空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接受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事物都是于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综观各艺  相似文献   

6.
(一) 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的影响和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语),“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老子语)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我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含蓄”。“含蓄”究竟是指什么,从古至今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现代的一些权威性工具书把它归结  相似文献   

7.
《老子》曾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成就和充盈到了“大”的境地.它就可能出现好像欠缺或空虚的形态:声音和物象“大”得超出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范围,也就听不到其音,看不到其形了。  相似文献   

8.
张小武 《教育》2012,(10):41-42
温婉而谦和,沉静而睿智,一脸暖暖的笑容便有了令人亲近的感觉。她,便是全国优秀教师、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顾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性情温柔的她将“刚”隐于“柔”中,于自然质朴中追求“大爱无痕”的教育境界,阐释高尚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大音希声”说,是谓无声之乐方是至上之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老子从“道”这一形而上的本体出发.以为天下万物皆是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虚实结合,从而有声之乐非大音也,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0.
一首美妙的乐曲,不仅要有高音、强音,还要有低音、歇拍。歇拍亦即人们常说的“休止符”。同理,课堂教学,要想组成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乐章,仅有阐发义理的讲述、热烈活跃的气氛还不够,还要有无言的“休止”、寂静的氛围。这样虚实相济、张弛开合,方能形成妙趣横生、魅力无穷的课堂艺术世界。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可见“休止”已不单是一般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蝓,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相似文献   

14.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老子这话是说,至高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至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这话到底有什么含义呢?老于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是无形无象、不可名状的本体,但就是这无形无象的“道”,产生了宇宙万物,这也就是说,在无形的“道’冲,包含着无穷的有形的万事万物。“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不是别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就像大自然那样,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包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反过来说,人不能凭感官去认识“道”,只能感觉到万事万物,但是在感觉万事万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 对于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历来的评注家多承司马迁的“以虚无为本”之说,视其为倡导无声音乐。因此,老子竟成了一位音乐乃至于艺术的取消论者。实际上,老子从未认为有无声音乐的存在,他的“大音希声”恰恰是对众多音乐现象的本质抽绎和规律概括;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道法自然”宇宙观的一种体现,它由“大音希声”、“音声相和”、“见素抱朴”等判断性的概念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上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要义表现得更加明显。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朱自清的《背影》是两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深深的父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其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摘自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版第227页。注:本文《道德经》原文皆出此书。) “大音希声”历来为众多学者关注,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就其对“大音”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 “大音”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针对第四十一章中“建言”后的十二句说:“前六句是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 (个体 )无意识理论 ,其特点可以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和“至人无功”三个词来加以形象化的概括。以原型为关联点 ,揭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 ,是集体无意识理论在神话—原型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偏重研讨"讲述"的技巧、方法,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忽视了矛盾的另一方面--"休止"所形成的虚境的魅力.其实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综观各艺术门类,无不是有意或无意地追求这种"以无示有、以虚显实"的"休止"效应为最高意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