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印发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60):183-184
由于高职院校在我国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教学主要以实用型为主。在满足社会以及人才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时,高职院校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在师资队伍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为高职院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造成了比较大的障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各不相同,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估标准。《标准》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存在着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新《标准》结构指标的构成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见表1)。  相似文献   

5.
一、新《标准》结构指标的构成 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见表1)。  相似文献   

6.
张晖 《考试周刊》2007,(49):100-101
本文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所有测试项目的分值增减幅度对比的变化情况,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并就笔者认为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用5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到2012年,评价阳光运动目标是否实现,主要是考察是否有85%的学校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否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是否有85%以上的学生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以此来检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笔者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人和物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高职院校组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鉴此提出了全方位多维度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实施体制、构建网络查询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而体育教师是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学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适应的知识架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练宏俊  倪海青 《学子》2014,(6):63-63
正一、体育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体育"后进生"是体育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目标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国标》)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因此,笔者认为,体育后进生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达不到国家的基本要求,《国标》测试成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