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4.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反思我国中小学现阶段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标贪大求高,缺乏层次性;内容相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方法简单、呆板,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途径封闭单一,未形成教育合力;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评价注重考试,忽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6.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中学德育改革中,要通过变革德育观念,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尽管我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从德育工作的效果来看 ,它们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原因 :一是德育目标贪大求高 ,缺乏层次性 ;二是内容相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 ;三是方法简单、呆板 ,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是途径封闭单一 ,未形成“教育合力” ;五是评价注重文本考试 ,忽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就要建立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 ;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 ;改进德育方法和评价方法 ;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阐述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 ;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 ,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 ;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典兵 《教育导刊》2006,(10):39-41
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力观点。按照这种理论,我国德育目标要突出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为核心的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德育方法要使用事例研究、问题讨论、社会调查等主体性道德学习法;德育评价应坚持形成性、综合性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原则;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德育的召唤,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突然应包括全体性,整体性和因材性,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应然是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生命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怀,目前在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中应重视对道德情感,道德需要,德育目标,德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的德育理论不管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还是强调德育回归生活都忽视了中小学的基础性质,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同时也造成了日益轻视系统知识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我国教师长期受“师道”观念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灌输”,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忽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知行分离、行信分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德育目标理想化,方法单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我国学校德育处于低效的困境。必须通过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方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使德育提高效力,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8.
蓝同磊 《教育探索》2006,(8):101-102
学校德育低质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德育观念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感和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目标空泛且缺乏可操作性,忽视师生的主体意识,等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细化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体化校内外德育结构。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德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某些学校忽视德育、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评价失当及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德育,优化德育评价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由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倾向的负面影响,应试升学成为中小学教育唯一的价值取向。因而,教育评价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一系列偏差,其突出表现为:评价目的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内容偏重认知领域,忽视情意领域及技能领域;评价对象偏重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体和其他主体。这种教育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