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员工对体育的认知态度较为积极,但与实际的体育行为存在背离现象,男女参与体育的动机着重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3个方面,呈现出多元化。体育活动已成为一些员工进行业务洽谈的平台,老总级人物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体育消费档次极高,员工学历由高到低,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重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庆7所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短、次数少;学习忙,惰性大,缺乏场地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务员体力活动与健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全国1112名公务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公务员整体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尤其是中年人;公务员群体存在有应酬多、坐着工作时间长等不利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多于女性;30岁以上者对体力活动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参加体力活动的欲望和行为明显滞后,其中30~49岁组尤甚;文化程度高者参加体力活动的欲望强,但在行为方面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建议:完善公务员体力活动的保障、考核机制,大力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活动。  相似文献   

4.
对西安市主要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杭兰平  杭孝平 《体育科学》2004,24(4):56-58,76
通过研究西安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锻炼时间、项目选择、目的与动机以及在享有生活保障体系前后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并与西安市居民对比,分析其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心理状态等情况,为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弱势群体的情况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研、入户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结果和结论:西安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令人担忧,与西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及体育人口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但在享有生活保障体系后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之前;充裕的时间是参加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社区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相似文献   

5.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6.
体育锻炼积极情绪体验及锻炼行为坚持性与再归因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运动归因方式与体育活动情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关系做了多维分析考察,提出通过再归因训练克服体育活动中的消极情绪,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坚持体育锻炼行为的设想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来博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1):112-113
从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入手,找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文明、健康、科学的发展,树市终身体育概念.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OLS)探索性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及父母生活习惯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也通过影响父母的体育活动和屏前娱乐时间等生活习惯间接影响子女体育锻炼。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父母的生活习惯越健康,体育锻炼频率更高。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易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对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证分析老年人生命质量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和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男女配对抽取的2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体育锻炼项目数、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行为阶段的生命质量8个子维度得分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生命质量各维度与参加锻炼项目数、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坚持均有显著相关,总体来讲老年人参加的锻炼项目数量越多、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在90 min内老年人单次体育锻炼时间越长、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越长,生命质量得分越高。老年人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坚持方面比较好,但参与体育锻炼项目数较少,在锻炼内容的丰富性上有较大欠缺;老年人生命质量较差,需要加强体育锻炼促进生命质量,重点在于增加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促进锻炼坚持性,适当增加锻炼频率、时间。  相似文献   

10.
对青少年来说,体育锻炼行为有利于他们在最佳的身体发育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支持。但同样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也有很多,此次研究中,通过深入实际,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情况,进而得出如下一些结论:青少年体育锻炼项目多为球类运动;青少年体育锻炼场地多选择在一些免费的场所;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多在早晨和周末;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多是为了扩大人际交往、提高体育成绩和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在明确一些影响因素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如加强体育锻炼、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助力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张顾问  徐凯  高润  瞿涛  叶强 《体育科研》2017,(3):99-103
检索2000年1月-2015年12月间有关文献,通过分析自闭症运动干预已有研究,探讨运动干预促进自闭症行为改善的方法和原则。研究表明,除了对健康状况和身体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善,运动干预对于自闭症患者的行为改善也具有积极正向效果,主要集中在重复性行为、社交行为和问题行为等方面。研究认为运动干预可有效辅助传统成熟的行为干预方法,如果实施得当、合理地增加体育活动对自闭症进行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许多困难,提高生活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女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影响大学一年级女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教育、兴趣、情感、意识、行为及社会因素等,这些因素对女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健身行为的强化、健身效果的提高、身心健康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蒙彩娥 《体育科研》2007,28(2):89-90
通过对上海市闸北区中小学学生对校外体育活动的认知、行为以及影响行为的因素的调查和分析,认为闸北区中小学学生、学生家庭对校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和价值有较高的认识,但实际体育行为与认知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不高,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场地、器材、时间、活动项目、同伴等)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山西省部分科技院所科技人员的健身意识、行为及体育锻炼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员虽然有着较为明确的健身意识,但是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健身锻炼效果在体质方面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而在心理状况方面经常锻炼者优于非锻炼者。  相似文献   

16.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共计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处于中低等水平,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短、运动频率较低、运动量较少;男生体育活动等级明显高于女生,文科生体育活动等级显著低于理科生。(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手机依赖程度普遍较深;男生手机成瘾倾向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手机成瘾倾向明显高于理科生。(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同体育活动等级的手机成瘾倾向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无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中等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4)除突显行为外,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体育活动等级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其中,性别指标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体育活动等级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减轻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活动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7.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troke, hypertension, diabetes, obesity, osteoporosis, and some cancers. Approximately 950,000 Americans die annuall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merican adults know which traditional and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ies affect health and how they should be physically active to achieve a health benefit. Secondary purposes wer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is knowledge is a function of gender, ethnicity, education, or age and if those who are sufficiently active for a health benefit possess different knowledge levels than those not sufficiently active for a health benefit. Items based on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rinciples included knowledge of exercise guidelines and traditional and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ies. This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from 20 questions that were part of a national random telephone survey of 2,002 American households in the 48 contiguous states and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Respondents were most aware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activities (M = 94%) that provide a health benefit and less aware of specific exercise guidelines (M = 68%) and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ies (M = 71%) that can result in a health benefit. Knowledge was not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sufficient for a health benefit and only slightly related to ethnicity, education, and ag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physical activity knowledge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to elicit a behavior; however, it provides educator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s physical activity knowledge that could be helpful in developing health promo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8.
章玮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731-733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常州工学院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健身的意义有较明确的认知,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把体育健身活动作为日常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并表示将来参与终身体育健身活动,然而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行为却与其所表现出的态度存在较大反差,这一点女大学生显得尤为突出.大多数大学生每周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但他们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不足,锻炼效果也不佳,这可能与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组织辅导跟不上以及缺乏场地与器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分层分班教学管理模式对高中生在校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为精准干预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学业层级高中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在校体力活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A、B层学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课余体力活动水平无统计学差异。A层学生体育课活跃性体力活动水平低于B层、课间静坐少动时间多于B层、过去7d(天)每天锻炼达到1h的天数少于B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学业分层可能造成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在体育课中体力活动活跃性更低、课间静坐少动时间更多。对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的有效干预,需要家校、师生形成共识,共建多元干预格局,精准干预体育课堂体力活动质量和课间静坐少动行为。  相似文献   

20.
运动采用的强度和参与运动的肌群量级,决定生理活动特征,再加入运动历时。在以此建立的坐标系中罗列付力运动得锥体,它展示人体运动的各种生理活动类型。运动是生理活动,从而锥体所展示的生理活动规律,则可作建立训练理论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