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手机成瘾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大学生手机成瘾量倾向量表(MPATS)对深圳大学2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798,P<0.01),与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630,P<0.01)。(2)体育锻炼不仅正向预测大学生睡眠质量(B=0.16,P<0.01),同时负向预测手机成瘾(B=-0.37,P<0.01);手机成瘾负向预测大学生睡眠质量(B=-0.16,P<0.01);手机成瘾在体育锻炼影响睡眠质量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35.58%。结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还可通过手机成瘾间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体育锻炼量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随机问卷调查武汉市285名在校中职生。结果表明:体育锻炼量和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量可明显改善手机依赖现象。最后,从体育锻炼方面提出降低手机依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业拖延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学业拖延量表,对1 0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保护性因素自我控制和危险性因素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学业拖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自我控制、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两两相关。体育锻炼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手机依赖正向预测学业拖延。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起单独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建议:以体育人,充分发挥高校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以“体测”促锻炼,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心融合”,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以研促教,全面覆盖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方法,依据行为改变理论,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探索在手机成瘾研究领域中,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提供体育锻炼干预的解释机制。随机选取600名大学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大一、大二比大三的同学更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与乡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活动参与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从人口学变量分析,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存在差异;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活动参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等,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普通高校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组水平,但存在着差异,男生相对好于女生。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特点,从总体上看,大、中、小运动量分布不是很均匀,大部分女生侧重于小到中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较为积极的,她们在周围群体的行为及学校教育的引导下,更容易受其感染而使个人的体育参与意识受到启发,进而激发她们从主观愿望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性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 表明,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同年龄组水平,男生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影响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并构建2者之间的模型。为实践干预手机成瘾行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人际关系困扰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扬州市某高校588名在校大学生(年龄:M=19.24岁,SD=1.20)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量、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困扰、手机成瘾倾向和领悟社会支持均两两相关(p<0.01);体育锻炼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β=-0.15,95%CI[-0.28,-0.01]),自我控制(β=-0.07,95%CI[-0.14,-0.02])和人际关系困扰(β=-0.03,95%CI[-0.06,-0.01])分别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社会支持既可以调节身体活动影响手机成瘾的直接过程(β=-0.15,p<0.001),也可以调节由人际关系介导的前半部分路径(β=-0.09,p<0.05)。结论 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困扰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社会支持水平对这一过程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冠病毒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期间,被封控在宿舍的大学生运动锻炼与状态性焦虑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人口学资料分析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状态性焦虑量表(S-AI)对上海市内某所应用研究型高校1682名大学生运动锻炼和状态性焦虑的基本特征展开调查。研究结果:(1)运动量与状态性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性(r=-0.107,P<0.001)。(2)性别方面:男生运动量高于女生运动量(t=4.406,P<0.01),女生的状态性焦虑水平高于男生(t=-2.977,P<0.01)。(3)年级方面:大二学生运动量高于大一学生运动量(t=-4.453,P<0.01),状态性焦虑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4)专业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运动量和状态性焦虑水平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5)在线健身方式方面:参与网红直播课的大学生运动量明显高于参与校线体育课的大学生(t=3.998,P<0.01),且状态性焦虑水平也显著低于参与校线体育课的大学生(t=-2.050,P<0.05)。结论:疫情期间,封控在宿舍环境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体育锻炼促进自我控制的提升,从而降低大学生吸烟依赖性,本文以自我控制为中介作用,运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RRSQ)等测量工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大学一、二、三年级的1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总体吸烟依赖性处于较低水平,体育锻炼量处于中等程度;男生的体育锻炼量与吸烟依赖性均显著大于女生;体育锻炼量高的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优于锻炼量少和中等锻炼量的大学生,体育锻炼量高的大学生吸烟依赖性也显著低于另外两组;自我控制与吸烟依赖性呈现负相关(r=-0.404),体育锻炼量与吸烟依赖性之间存在负相关(r=-0.241),体育锻炼量与自我控制之间呈现正相关(r=0.233);体育锻炼影响吸烟依赖性是通过自我控制这一中介变量起完成的。结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缓解吸烟依赖性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缓解吸烟依赖是通过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来实现的,因此,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更改变大学生的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10.
研究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天津9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体育行为、运动自我概念和运动自我效能总体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女生的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体育锻炼行为,而男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受运动自我效能影响;性别、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是预测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运用测量、问卷、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特征、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显著,表现为经常锻炼组优于偶尔锻炼组,偶尔锻炼组优于不锻炼组的趋向;同时提出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于春艳  谢浩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100-103,127
网络成瘾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网瘾群体体质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亟需调整和改善,通过运动处方对于调节大学生网瘾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网瘾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表明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上男同学要好于女同学;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阶段是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体育锻炼习惯总体呈现较低水平,大部分学生每周锻炼频率还停留在1~2次左右;阻碍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主要来自学生本身,内部因素的改变或者合理的安排可以提高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15.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a highly caring, task-involving, and low ego-involving exercise climate have reported greater ownership in exercise class and empowerment to exercise in general. Purpos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and empowerment in exercise, with 2 context-specific outcomes, satisfac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PE) and physical activity, respectively. Given the mission of PE to foster individuals’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 habit, the perception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for this study. Ownership in exercise was hypothesized to b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udents reporting satisfaction in PE more than their satisfac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whereas empowerment in exercise was hypothesized to be more strong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satisfaction. A seco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measurement quality of the updated Empowerment in Exercise Scale (EES; now 13 items). Method: High school students (N = 502, 43% female) in a Midwestern U.S. school district completed a survey. Result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upported the internal measurement structure of the EES (λ = .62–.91; McDonald’s omega = .89) across student gender (strong invariance). Additionall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revealed only 1 parameter moderated by the students’ gender (latent mean of ownership). The hypotheses were supported, such that ownership in exercise was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PE satisfaction (r = .87) and empowerment in exercise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y satisfaction (r = .92).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beneficial effect a satisfying experience in PE can have on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y outside of school.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营养行为下大学生运动量的特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市3 300名大学生的营养行为和运动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显示,大学生营养行为不良率约占总体近20%,且男生比例偏多。此外,无论男女,营养行为越好表现出运动量也越高的倾向,说明两者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营养行为习惯,适时的调整运动量,将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性别、年级、身体活动水平与大学生全人健康各维度之间的差异性,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7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70份,有效率为92%。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大学生进行差异分析,对不同年级的低、中、高运动强度和频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全人健康水平处于中等水平(M=2.55,SD=0.43),其中女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职业、智力、情感、精神、身体健康维度均高于男大学生,两者在财务、社会、环境健康维度无显著性差异。二年级大学生全人健康水平最高,四年级最低。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是全人健康模型中得分最高的维度。在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上全人健康得分最高,低运动频率的大学生全人健康水平最高,高运动频率的大学生全人健康水平最低。由此可知,引入国外全人健康测量工具,用来评估我国大学生群体,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相关变量的检定与研究假设相符,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全人健康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为研究工具,研究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被试为香港某大学的56名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体育锻炼之后,男性被试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以及整体身体自我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女性被试在协调性、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外貌、力量、耐力(体能)以及整体自尊等方面的自我概念较锻炼前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华北地区10所大学体育、文科、理科1250(男662,女588)g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因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高于文理、理科大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体育锻炼因素不同有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对社会支持专业类别差异造成的影响不如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意向对其产生的影响大。提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通过体育锻炼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