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李小艳  毛红 《海外英语》2012,(1):153-154,163
该文分析了目前存在于国内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中的口译现状和问题,中医英译口译人才的匮乏,中医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长期以来中医翻译界在翻译原则和策略方面的争执不休等都对中医国际化的进程造成了影响,通过探讨法国释意派理论的主张,认为对释意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中医口译教学和中医国际会议口译实践,从而促进中医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以法国释意理论产生的背景极其提出的口译程序为导引,结合会议口译实例,论述了该口译程序三个环节有助于译员提高口译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为确立衡量口译质量的"忠实"和"对等"标准提供了依据。并且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对释意理论受到的质疑、批评做出回应,纠正了相关误读,以便为正确运用释意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口译质量进行评估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3.
释意理论是以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在口译研究与实践中研究创立的口译研究理论体系,我国学者对释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拟通过对释意理论的研究和阐述,展望我国口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为口译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口译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活动之一,从联合国到欧盟,从国际贸易到信息交流等,都离不开口译。但由于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释意理论,并在释意理论的核心理念支持下,提出在释意理论关照下可行的口译培训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05+107-105,107
释意理论是口译的核心理论,它将口译分为了三个基本过程-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本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和阐释了口译译员从听辨理解到记忆和表达的思维变换过程和口译能力的表现;并结合口译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提出了对于口译译员的要求和能力的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6.
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的释意理论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意义的概念,从而启发口译学者对此的研究。释意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赛莱斯科维奇提出的口译过程中三个阶段时,为研究冗余现象奠定理论基础。引用释意理论为探讨汉英口译中的冗余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处理冗余信息时,提出三种试探性方法,即增译、省译和保留,并通过分析汉英口译情境中的例句来说明这三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释意理论是研究口译的理论之一。回顾释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的历史,有助于认清面临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促进对口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指导口译实践。  相似文献   

8.
张韦 《海外英语》2012,(4):280-282
释意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法国翻译家达尼卡提出并确立。完善的理论结构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使该理论一度成为西方口译理论的主导理论,并引领着西方口译研究进入了以译员为研究对象的新阶段。该文选用专业性较强的外贸领域为题材,以释意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日常贸易的具体实例,阐述释意学在外贸口译中的应用,以期对外贸口译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认为口译包括三个主要程序:原语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译语表达,而使三个程序形成工作链的是"意义",口译过程就是释意过程。本文运用该理论对记者招待会口译实例进行释意性的评述和分析,并据此探讨口译释意训练的主线、核心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释意理论的内涵,将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归纳为:翻译即释意、脱离原语外壳的存在、翻译的三角模式。结合目前高校口译教学现状,从源语分析归纳训练、交际性角色扮演训练两方面探讨了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释意学派创始人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认为:口译过程包括源语理解/阐释、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目的语表达这三个步骤,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处理过程。本文追溯了释意学派口译模型形成的过程,认为:它的诞生展示了释意学派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并为后续口译信息处理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该模型对释意学派“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轻描淡写,对口译信息处理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也避而不谈。基于此,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口译的信息处理是由控制性与自动化加工联手、串行和并行处理配合、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共同参与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翻译推动了世界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直至20世纪初,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来往日益密切,口译议员队伍有了大幅度发展,口译也逐渐变成了一种职业化的双语言语交际工作。口译的研究相比传统的笔译,更为抽象。而基于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和玛丽亚娜·勒代雷创立的释意派翻译理论,口译应以交流为目的,以解释为原则。以释意派理论探讨口译翻译策略,旨在探讨释意派理论对口译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国际贸易合作日益增多,对商务口译的需要应运而生,相比其他翻译,商务口译有其自身的特点。释意理论作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的翻译理论,对指导口译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分析了译者在商务口译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释意学派指出,口译语言转换过程实际上是"译意"的思维过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释意学派理论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探讨了在汉英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脱离原语外壳"、转换语言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赵燕 《华章》2011,(35)
释意理论是口译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是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在其长期口译实践基础上创建的.本文旨在分析释意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口译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释意理论对口译实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更是值得每一名英语老师给予高度的关注。基于此,在回顾释意理论与学生口译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对释意理论视域下的学生口译能力培养原则、学生口译能力培养方法两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叙述和说明,以期引起广大同仁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释意派理论与传统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不同,它认为翻译是解释性的,它强调释意的准确性,而不苛求两种语言符号的对等。释意学派的理论非常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把翻译的过程描述成为"理解与表达",但是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实际上包含三个阶段,即理解、脱离原语外壳、重新表达,并把它描述成三角形模式。释意理论对三角形模式的描述对口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适用于解决一些口译中的难题,比方说文化负载词,成语典故比喻,古诗词以及烦言赘语和晦涩词句的口译等。  相似文献   

18.
颜君 《考试周刊》2011,(57):95-97
职业口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释意理论对口译活动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分析了职业口译教学的现状及口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和提高学员口译策略的方案,即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员的语言基础及语言认知能力。将释意理论的口译三步骤与口译教学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释意派理论的指导下,口译的发展突飞猛进.口译译员的综合翻译技能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旨从释意派理论出发对译员的翻译过程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巴黎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分为三个阶段,即源语言输入、脱离语言外壳、目标语输出。"脱壳"是语言释意的"中间地带",即口译过程的核心环节。以具体的口译实践为例可以分析"脱壳"理论对口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