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教版必修五教材第17课《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些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有些参考资料将它们通通都归为判断句,笔者感到有些疑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3.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4.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一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学”与“教”为一体两面之事,乃阴阳对生迭运之易道的具体呈现。反义共字即原于此,非“辩证思维”之说所能尽之。至于以学论教,盖因儒者之学与教乃所以成就和传达生命之意义者。意义之成就与传达,必展开于日用常行、物我感应(通)之中,而以修身为本:身修始能教,身修即能教,外在的教言、教令必基于修身始能发挥其教化效能。说到底,以学论教凸显着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的深邃思想。近世以降反其道而行之,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意义之学为知识之学所笼罩,而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亦因其功利化、公理化、知识化而迷失了修身之本。  相似文献   

5.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6.
纠纷文科班同学闹哄哄。A说:“此乃寡人之凳也,休与寡人相争。”B说:“且慢,待朕御览后方能定夺。”女生C说:“容哀家检查后,再给两位贤儿一个公道。”上课铃响了,站在台上半晌的语文老师慢条斯理地说:“铃声响矣,依老夫之见,还是下课分解为妙。”全班同学笑得人仰马翻。点名一女生姓董名。很多师长不识“”字,点名时便各显其能。代数老师:21号(该生学号)政治老师:谁姓董?(只此一生姓董)语文老师:董方坊。(众生告之“”字读“kūn”)噢。董,这字写得太分开了。某女生体型庞大,为自己的体重担忧不已,但却从来不…  相似文献   

7.
考之上古音韵、《诗经》韵脚用字及形声字与声符的音韵关系,“朕”与“身”、“石”与“担”完全符合假借的前提条件。“云”为“ ”之省形简体,象刚分娩而下的胎儿之形。用为构字部件,“云”所表之义多与水流有关;而“ ”所表之义则多与胎儿有关。“吕”乃“宫”之省形简体,上古语音中“宫/吕”曾以复辅音“gl-”为声母,故“吕”既可充“竆/窮(穷)”字的声符,又可充当“闾”字的声符。  相似文献   

8.
“乃(奶)”“及(级)”二字如何写一直让我们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9.
呆子守店     
1、呆子守店 有呆子,父外出,嘱其守店。忽有买货者至,问曰:“令尊可在?”曰:“无!”“令堂可在?”亦曰:“无!”父归而知之,诲(教)之曰:“令尊者,吾也;令堂者,汝母也。岂能言无!”其子曰:“彼(他)至店,乃买货者也。父母,岂可鬻(买)哉?”  相似文献   

10.
阅读理解     
《小学青年教师》2014,(2):28-39
(一)两小儿辩①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②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⑧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④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⑨,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相似文献   

11.
老妈在她的姐妹中素有“扈三娘”之称(幸好没叫“孙二娘”),阿姨们有事总喜欢找她帮忙,因为老妈总爱打抱不平。你别看我老妈身材娇小,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她天生一副大嗓门儿。遇到不平事,冲着欺负人者大吼几声,事情一准儿摆平。因为,那声音实在是太具有震撼力了。邻里乡亲们常说:“有不平事找扈三娘,准行。”  相似文献   

12.
李华 《广西教育》2007,(12A):30-30
[案例] 记得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的生字教学中,我教学生写“易”字,“‘易’字第一竖起笔在这个位置……”我边范写边讲解要领。写好一看:上面的“日”字写得太扁了。我就纳闷儿了,明明照着范字来写的,怎么就得变了样?下面的学生看着我的样子,也叽叽喳喳地点评起来:“老师,您这个‘易’写得不好看!”“日字写得太扁了!”我微笑着向同学表示歉意:“是呀。这个字写得真是不美观。让老师再写一个吧,大家看看我写得有没有进步:”  相似文献   

13.
荀子《劝学》篇中“蟹六跪而二螯”一语,遗后世千古之谜,古今学者多有诠释,学界多循金元时期李治之论,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李治在《敬斋古今(黈)》中云:“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而二螯……荀子之误,至损八足而六之……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当时号为博物,而亦以蟹为六足者,非不识蟹,循荀子之说而忘记其所以为误耳。”然而,试观李治之论,殊觉尽多臆断,难经推敲;  相似文献   

14.
瞽者夜行     
1、小处不宜随便 有登门强求字于当代名家者,会其心绪不佳,亦欲揶揄之,遂书“不宜随处小便”六字与之。求字者见字大如斗,且龙飞凤舞,气韵不凡,唯其难登大雅之堂。默然片刻,忽大笑日:“此乃警世名言也!归必悬诸中堂。”见名家茫然,复日:“君赐吾‘小处不宜随便’六字,乃字字玑珠也。”名家大笑。  相似文献   

15.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16.
马慧 《语文天地》2010,(2):35-36
一、问题的提出 “婚”字本作“昏”,“女”字旁后出,“昏”、“婚”是一对古今字。现在我们看到古“昏”字.马上会想到是“黄昏”的意思。《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氏省;氏者,下也。”冥者。幽也。幽暗的意思。所以“昏”指太阳落山以后天色幽暗的样子.意义有别于古汉语中表示黄昏的“莫”。即“暮”字 。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3,(11):F0002-F0002
父写“一”字教幼儿。明日,儿在旁,父适抹桌,即以湿布画桌上问儿,儿不识。  相似文献   

18.
田恒 《文学教育(上)》2008,(24):146-147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19.
《周礼》中说:“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20.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