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五个报童五个聪明的报童合伙卖报,他们按照下面的方式卖掉了他们的报纸.汤姆·史密斯卖掉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一张报纸,比利·琼斯卖掉了报纸  相似文献   

2.
列宁和孩子     
一九一八年,苏联开办了第一家幼儿园“小巢”。这家幼儿园设在莫斯科一条名叫“重见光明”的巷子里,紧靠着“狄纳莫”工厂。这年正是国内战争最激烈、又碰上饥荒的一年,一个人一天只配给八分之一磅黑面包,“小巢”的孩子们也同样挨着饥饿。孩子坚持不住这种生活,年青的教养员安娜·尼基齐娜提出,去请求列宁帮助。过了几天,“狄纳莫”工厂女工、幼儿园的四岁幼儿谢辽沙的母亲达丽霞·瓦西里耶夫娜·芭尔卡索娃到克里姆林宫去求见列宁。在办公室里,六  相似文献   

3.
脚印     
在一个快乐的日子,亚伯,拉罕的父亲把新妻子带来了,妻子名叫萨拉·布什·林肯。亚伯拉罕和南希都很喜欢这位快乐的、和蔼的继母。继母把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带来了,他们名叫约翰、萨拉和玛提达。现在有了五个孩子,家里充满了生气。萨拉·林肯是一位忙碌的母亲。她总是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炉子上烧着热腾腾的饭菜。她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不时为他们的一些趣事而发笑。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孩子缺乏读书爱好的年代里,你是如何激发孩子的读书欲望的?根据一九八零年加利福尼亚州对六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有七成的孩子他们难得以读书为乐,而同样有七成的孩子则说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多达四小时,甚至更多。如何帮助孩子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快乐和神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儿童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莫里斯·桑达克,以及青年文学作家朱蒂·布卢姆和专门研究如何促使孩子读书的权威人士吉姆·切里斯。漫画书《花生》的创作者查尔斯·舒尔茨认为,只要孩子们肯读书,至于谈什么书并不重要,舒尔茨自己小时候就喜欢看连环漫画,尤其喜欢看《巴克·罗杰斯》和《大力水手》。但那时候老师们并不喜欢孩子们看这类书。  相似文献   

5.
惩罚     
史密斯有五个孩子,整天叽叽喳喳,好像一群小鸟,有时让人欢喜,有时却又让人烦透了。因为五个孩子都调皮捣蛋,遇事非要问到底不可。史密斯先生刚回家,史密斯太太就迎上来说:“快去看看你的孩子们吧,他们快把屋子给拆了!”史密斯先生一看,屋子里乱七八糟,玩具废物到处都是。史密斯夫人把大概情况告  相似文献   

6.
《彼得·潘》是英国童话名著。作者巴里是英国的大剧作家和小说家。《彼得·潘》是巴里为友人戴维斯的孩子们写的,1904年12月27日圣诞节期间首先在伦敦上演,轰动一时。从此每年这一天伦敦都要上演这出戏,这成为大人和孩子们共同的美好圣诞节礼物。书中描写了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有一回把达林家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带到他的梦幻奇境“梦幻岛”去,让他们经历了一场性命攸关的冒险。孩子们回家后过了许多年,等到彼得·潘再来看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可彼得·潘还完全是老样子:身上穿着树叶做的衣…  相似文献   

7.
智多星     
1 巧算人数小明的爸爸在人才中心工作。一天,小明去找爸爸,看到大厅里有不少人在走动。小明跟爸爸说:“爸,这大厅里的人真不少,得有100人吧?”“不,大厅里的人,再加上这么多人,再加一半,再加上这么多人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我,才正好100人呢?”你能算出现在大厅里有多少人吗? (许志龄)  相似文献   

8.
?齐白石:木工→国画艺术大师爱迪生:报童→大发明家华罗庚:店员→著名数学家李春:石匠→设计赵州桥瓦特:工人→发明蒸汽机黄道婆:童养媳→棉纺织革新家蔡祖泉:玻璃工→著名光源专家狄更斯:皮鞋匠学徒、律师事务所缮员、报社采访记者→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饭店小工、司炉徒→著名作家都德:辅导教师、报纸撰稿人、公爵秘→著名作家高尔基:店伙、学徒、码头苦力→著名家杰克·伦敦:报童、罐头厂工人、水→著名作家史蒂芬逊:放牛娃→发明火车肖莱马:药剂师→著名化学家马克·吐温: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著名作家他们从平凡中来@小珍…  相似文献   

9.
孩子们是靠他们能够做的事在生活中打上印记,而不是靠他们不能做的事。幸福就是钟造性地利用你的技能,不论它是何种技能。——霍德华·加德拉一、孩子来告状,家长怎么办? 一个四岁的男孩子在和邻里的小朋友们玩,可不大工夫就跑到父母这里告状了:“××不跟我玩”,“××说要打我”。这样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李准在20世纪90年代介绍他的家庭教育方法时说,我有6个儿女,最小的已经36岁了,4个儿子有3个走上了文学或电影创作的道路,并小有名气,2个女儿虽然没有从文,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也是佼佼者。李准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有四条。读书。李准亲自带领孩子们读书。他给孩子们读世界名著《简·爱》,办成一个家庭文化沙龙,使孩子们高兴极了。那时正是“文革”期间,孩子们谁也不出去乱跑,读书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学习和娱乐方式。每读完一本书,孩子们互相交流看法,看谁的观点新颖,看谁说得有道理,然后6个孩子再分头去阅读这本书,有了新的收获再一起…  相似文献   

11.
威尔·史密斯出生于美国的费城,父亲维拉是个电气工程师,母亲卡罗琳是一所学校的员工。作为家中的独子,他从小就十分机灵顽皮,加上他圆润的口音相当具有魅力,上小学时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王子"的绰号,威尔·史密斯在"王子"二字前加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12.
乘火车     
马克·吐温乘火车到外地去演讲 ,火车开得很慢很慢 ,他十分着急 .查票员走过来问马克·吐温 :“先生 ,你有票吗 ?”马克·吐温拿出一张儿童票给他看 .查票员对他看了又看 ,然后对他说 :“我看不出 ,你竟然是个孩子 !”马克·吐温答道 :“我现在不是孩子了 ,但我买这张票的时候 ,还是个孩子 .可见 ,火车开得太慢了 !”乘火车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1989,(6)
.理论之窗·正确处珍珍子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2林有禹多浮寸自然学科性质的思考 1二3章鼎儿小学自然四十年的几点反思(摘 录)2·2刘默耕小学自然教材教法综述(一) 2·3殷志杰随感之一:你们发展了适合中国的 一探究—研讨”教学法 3·13〔美〕兰本达随感之二:再论概念 3·14〔美〕兰本达小学自然教材教法综述(二) 3·巧殷志杰随感之三:孩子们会犯错误吗? 4·2〔美〕兰本达小学自然教材教法综述(三) 4·3殷志杰随笔之四:教师的语言影响着学生 的思维 5·2〔美〕兰本达小学自然教材教法综述(四〕 5·3殷志杰随感之五:面向整体概念 6·2〔美〕…  相似文献   

14.
1885年11月11日,洛杉矶地方检察官乔治·史密斯·巴顿喜得贵子,亲朋好友们都前来祝贺。当有人问起给孩子取了个什么名字时,这个事业有成、家庭富有的检察官郑重说道:“就叫他乔治·史密斯·巴顿吧,那不仅是我的名字,也是我生父的名字,三代人使用同一个名字,这是我们家庭的荣耀。”为了便于读者区分,我们称本文主人公为小巴顿。  相似文献   

15.
阿林顿橡树岭小学的一节阅读课开始了。教师特鲁迪·拉逊借助一幅大挂图,指导着十几个六岁大的孩子念书。拉逊不断地停下来向孩子们解释课文中的故事,指出那些字押韵,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孩子们看着画面上一张张滑稽的脸孔,开心得格格地大笑起来,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她认真从容地指着用粗大字母写在画面上  相似文献   

16.
场景一 :班上有五个“娃娃家” ,两个分别在活动室拐角的城堡里 ,另三个在阳台上 ,五个“娃娃家”的玩具、材料都一样 ,但教师发现孩子每次最先选择的总是城堡中的“娃娃家” ,然后才去选择阳台上的。场景二 :活动室里有三个“娃娃家”。第一家放了一张床及一排封闭的柜子 ;第二家有独立的、仿真的粉红色娃娃家灶台 ,可以同时供两个孩子游戏 ;第三家设在一座塑料仿真小屋里 ,里面有灶台和灶具 ,窗外放了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 ,第一、二家几乎无人问津 ,而第三家则热闹非凡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告诉了我们…  相似文献   

1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尔·史密斯有一个经典的实验。他让一些学生把套在螺杆上的螺丝拧进四分之一,然后倒回来再拧,一遍遍重复,要干整整一个小时。干完后,这些学生还得对下一批学生说这项工作令人感到愉快。这样,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得到50美元作为报酬,而另一些只得到了1美元。  相似文献   

18.
孩子们排队,男、女生自然地保持了距离,我装作没看见;孩子们悄悄议论:××喜欢××,我装作没听见。终于有一天,一个女孩儿满脸委屈地把一张写有“××爱××”的字条递给了我。我还能保持沉默吗?要知道我是多么不想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呀!我是多么渴望他们能永远保持那份童真呀!一节班会课上,我给孩子们带来了阿尔卑斯奶糖,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惊喜。望着那一张张兴奋得涨红了的小脸儿,我不由得深深感动了:他们是如此容易满足!我是那么深地爱着他们———55位孩子啊!“王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发糖果?”“因为我们这次考得好!”“因为我们这…  相似文献   

19.
孙老师话题阅读,儿童的娱乐活动 策划·刘秀英 主持·弓立新/1-2·4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网好处多 策划·主持 张纯颖/3·4建立有效的父母联盟 策划·刘秀荚 主持·孙宏艳/5·4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犬 策划·孙云晓 主持·孙宏艳/7-8·4习惯即命运 策划·孙云晓 主特·张纯颖/9·4借个孩子去旅行 策划·孙云晓 主持·孙宏艳/10·18孩子学琴 三思后行 策划 弓立新主持·弓立新 张纯颖/11·410元钱的午餐 策划·孙云晓主持·张纯颖/12·4本刊特稿我怎么成了没有规矩的人孙冉/4·4培养孩子想像力的五个重要途…  相似文献   

20.
化解愤怒     
遇到塞车,错过了最后的期限,打翻了咖啡,面对一个任性的孩子--近些日子,人们变得很容易心烦。耶鲁大学的西格尔·G·巴塞德教授和费尔菲尔德大学的唐纳德·吉布森最近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在工作中会产生至少是轻微的怒气。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群中有很多脾气暴躁的人。加上那种因上下班在家庭和办公室之间往返奔波的路程较长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并由此可以猜想我们晚上回家时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