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较强、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教育的高端发展。然而,当下的中国教师却承担着种种沉重负担,忍受着种种巨大压力,遭受着种种严重“病痛”,步履维艰地爬行着,艰难痛苦地支撑着,真可谓是“累并快乐着”、“烦并坚持着”、“痛并幸福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会“累”、“烦”、“痛”?“累”、“烦”、“痛”在何处?  相似文献   

2.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早前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就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自由王国,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其实,找“桥”并不难,难的是“过桥”。  相似文献   

3.
“着”表持续义,把“着”的意义概括为“进行”不恰当;“着”的“持续”义有动态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之分,在许多场合它们是对立的;“着”的“持续”义在语用中主要体现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着1”和“着2”分别有各自的描写功能。  相似文献   

4.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5.
情境教学,我们教育人并不陌生。特级教师李吉林历经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立了“情境课堂”。走进“情境课堂”,这儿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操作、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着、了、过”当为动词词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7.
懒惰的报复     
“咔吧”一声响,邵宇“哎哟”着,两手拉住裤子赶紧蹲下。“怎么啦?”女同学们赶紧发问。原来邵宇正帮着他们班的女同学撑皮筋呢。“裤子,我的裤子扣掉啦。”邵宇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科技课的材料里正好有针线,缝上去不就得了吗?”“就是,就是。”女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邵宇仍旧蹲着。“起来呀,回班去吧。”丽达说着就去拉他。“别拉,我自己会回去的。”邵宇说着开始蹲着往前一步一步地蹭。 下课了,邵宇拿出了针线,然后开始发呆。“快缝呀,我们还等着你呢。”丽达着急地说。“我……我哪会缝呀!”邵宇满脸委屈。“老师…  相似文献   

8.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  相似文献   

9.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10.
在“依法治校”旗帜下,我们追求着管理的规范。建章立制。从具体的岗位职责到各项制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规范合法”的前提下,我们又寻求着管理的特色。追求着“人文关怀”,追求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曾在日复一日的“传道授业”中,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成为一个匆匆的行者,不再与书为伴,生活失去了诗意与激情,变得心浮气躁。走进书里,感受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体验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失意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领略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气概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胸怀。享受着书籍带来的阳光、雨露,生命得到舒展,生活为之充实。  相似文献   

12.
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总之,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把它们称为“动态助词”。在现代汉语的北方话中。“了”是表示动词的完成貌的,“着”是表示动词的持续貌和进行貌的。文章所要讨论的是“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末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5.
三点导读     
正如诗中所言,本诗也恰如“一声长叹”! 摆渡者“一辈子了”就这样“屈伸”着胳膊,日复一日重复着这单调的劳作,迎送着那来来往往的过客,将他们从此卑渡到彼岸。日月无情,风霜催人,“缓缓移动的风景”在悄悄变化,摆渡者额上也添上了道道皱纹,但是,“船是没有岸的”,摆渡者便也只能在此岸彼岸间劳作、轮回。  相似文献   

16.
黄南州是一个“区域封闭、观念保守、产业单一、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不仅接受了现代思想的熏陶,吃着“肯德基”、“麦当劳”,聊着“NBA”、“超级女生”,而且,宗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着科学,念着“阿弥陀佛”。更为严重的是,黄南州素有“小西藏”之称,是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的重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周丽月 《江苏教育》2007,(21):46-47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融洽的氛围。熏陶浸染着师生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引力,凝聚着人心,形成一股合力;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滋润着师生健康成长;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引领着师生和学校走向成功。每一所名牌学校后都有学校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等等。  相似文献   

18.
生于 70年代末和 80年代、曾被称为“小皇帝”的“第五代人”正裹挟着青春之气呼啸而来。他们承担着相当数量的消费,制造着惹人注目的事件,创造着充满生气的文化。他们中流行着的“酷词酷语”,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蔻: CUTE音译而来,原意是“可爱”,引申为童稚、天真、轻松、快乐。与中文“豆蔻年华”合而为一,中外语意合成了“蔻”。   哇噻:“酷生代”最常用的感叹词。高兴的时候用,不高兴的时候也用,惊讶的时候用,习以为常的时候还用,反正是时不时地就冒出来。   爽:这个词的意思连“新新人类”都…  相似文献   

19.
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关于时体标记“了”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完毕”义动词“了”、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关于时体标记“着”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附着、放置”义动词“着”和表持续的“着”、表进行的“着”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关系。汉语史的事实表明,“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1”以后进而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2”,但汉语中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完成体标记“了2”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附着、放置”义的动词“著”同时虚化为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后两者之间存在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二拍”中动态助词“着”分布的语法环境,将其句法分布归纳为12种格式,并讨论了与“V着”同现的几种特殊句式,以见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