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动对血睾酮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血睾酮的生理作用、调节机制以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和运动训练对血睾酮水平的影响,分析了血睾酮与人体的运动能力,肌肉力量的增长,疲劳的消除和促进恢复的相互关系,提出在运动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特点、不同对象的运动水平,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以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3.
从多方面论述了急慢性运动训练对人体心血管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并用献检索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可使心肺功能发生良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评定运动训练程度及训练效果。 通过运动生理学指标测定可以评价长期训练和短期训练的程度和效果。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比如长期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窦性心率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等。在体育运动中,我们常用心率、血压、血乳酸、无氧阈、最大摄氧量、睾酮、皮质醇等指标来评价人体机能的适应性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采用当前先进的ET空间脑涨落图技术,对人体大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两年的重复实验数据2508万个左右,获得了肯定的结果。客观生理变化的现象证实了:人体进入气功态后大脑呈现出高度协和有序时,第二神经系统的生物大分子震荡、神经胶质细胞活性加强、微管效应提高等构成了脑S波谐振慢系统的功能效应。采用“双盲”法测试兴奋和抑制功态时调控对方,大脑产生相干震荡,反应出大脑更深层次上的自组织活动是相干全息的,运动方式是脑涨落太极模型。这一重大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达到国家领先水平的“气功遥感信息在体育运动中实验研究”科研成果的可信性和实用价值,从实践上支持了鲍姆提出的超全息宇宙假说。  相似文献   

6.
对运动介导肠道与大脑联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对肠道功能和肠-脑轴之间神经传导及生物信号分子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关系密切,肠-脑轴之间的双向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信号分子是实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对话的媒介。运动可通过调控肠道与大脑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分子影响肠-脑轴,介导肠道与大脑的健康及神经、精神疾病的转归。肠道微生物是实现肠-脑轴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参与者,运动对肠道功能与肠-脑轴的调节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及其介导的神经传导途径和生物信号分子的变化发挥终端效应,进而影响高级神经功能。不同强度的运动对肠道微生态及肠-脑轴的调节效应差异颇大,适宜运动和过度训练引起的干预结果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吴晓伟 《体育世界》2010,(7):98-100
哲学是有关世界观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前研究任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研究人体运动,特别是在研究竞技运动时,哲学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避免了陷入误区。人体运动是以人体运动系统所承载,运动解剖学视角下的运动系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体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结合哲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时空观三大理论观点,使研究者更加完善地了解地人体运动,有助于建立人体运动练习与训练体系,从而为我国发展人体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提供指导,提高我国竞技运动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第九届国际人体组成学研讨会中有关运动对人体组成影响的研究,为读者介绍在此领域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有关运动对人体组成影响的研究大致分为3个方面:运动对一般人群人体组成的影响、运动员的人体组成、运动对疾病患者人体组成的影响,并分别概述了有关研究内容。与其他国家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国内文章有22篇,其他国家11篇),但在质量上要弱于其他国家,国内学者更多地采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探讨运动单一因素和对人体组成影响,较少考虑到饮食、能量平衡等因素对人体组成的影响。对群体日常体力活动量与人体组成的影响研究中,量化体力活动量多采用加速度计,得到的结果与真实的日常体力活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期待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以便为日常体力活动量与人体组成的量效关系研究带来便捷。  相似文献   

9.
人体和运动器械在流体中运动的阻力和推进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流体的不同流动状况出发,分析了人体和运动器械在流体中运动的阻力和推进力的性质,依此对阻力和推进力作出了分类,并提出了惯性阻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体育运动中应用伯努利定律的条件、“升力”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涡旋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运动心脏及其形成机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军  邓树勋 《体育学刊》2002,9(2):121-123
采用献资料法回顾了运动心脏及内分泌的研究情况,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脏形态、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心纳素、降钙素基因调节肽、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等心血管调节肽对心脏内分泌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探讨了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及内分泌在运动心脏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康复医学现状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复医学是一个较广泛的医学领域,通过改善病人在其环境和社会中独立进行活动的能力而恢复其最佳的功能状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新兴的专业,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位。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便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保健康复师、物理治疗师、康复护理师、作业治疗师、运动治疗师、文娱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肖平  徐本力 《体育学刊》2006,13(4):131-134
运用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和运动时间学等理论,阐述了人的机体内环境存在的各种时间生物学规律(生物节奏),分析了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时间学关联,及人在每日、每周、全年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和人的运动能力的生物节奏规律,合理的安排健身锻炼的时间、内容、手段、负荷和制定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并据此确立了“择时健身”的新理念和“同步生物节奏锻炼法”的新方法,对提高身体锻炼效果有好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运动人体科学技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了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人体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等看法,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运动人体科学技术的概念进行了较科学的界定。提出了对于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人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明确了科学界定运动人体科学技术概念的意义,以达到促进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建设,完善运动人体科学技术体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文献综述资料分析阐述了医学教学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该专业中实施医学教学 ,如 :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的授课诸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提出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医学教学应区别于医学院校 ,体现明显的自身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蔓延的生活方式疾病,我国政府启动了主动健康科技专项,探索制定遏制慢性疾病不断恶化的中国方案。研究通过梳理现代医学模式发展脉络,面向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总结其学科特点,尝试给出主动健康的定义。主动健康是依照复杂性科学理论,人体可在远离平衡态形成自组织行为,通过主动对人体施加可控的刺激增加人体复杂性,从而达到健康干预的目的。研究认为,主动健康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会形成与现代疾病医学相互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尽管运动科学是主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主动健康医学的要求和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运动科学需要基于复杂系统、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基础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成熟发展,神经调控技术逐渐从医学领域拓展至体育领域。在体育领域应用中,主要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为主要干预方式,通过电或磁等无创性手段对大脑皮层进行调节,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提高运动功能水平。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体育领域中神经调控技术研究进行述评,发现神经调控技术有助于增强运动技能学习效果、提高运动技能表现水平、促进运动康复效果,主要采用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中的经颅交流电刺激(t AC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进行调控。未来还需结合神经生理学或影像学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拓展对复杂体育技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结合当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社会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时代需求,科学地制定了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对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整教学计划,重新确立了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突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特色,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由亚健康带来的生存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于现代医学在亚健康防治上疗效不够理想,人们试图寻找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亚健康的防治在祖国医学上属治未病的范畴,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宝贵遗产,运用穴位按摩的作用机理,采用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穴部位,进行针对性的按摩,从而防治和改善亚健康患者不良的“灰色状态”,对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力,调整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健康,都将起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系统科学、人—机—环境工程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运动技能从微观到宏观演变形成的过程及其状态特征,以及运动技能系统演变过程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自勉  李红 《体育科研》2011,32(4):42-49
人体组成学是人体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诸多组分的含量与分布、组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活体中测定人体组分的方法、以及体内外各种因素对组分含量的影响。研究人体组成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也与提高国民体质、增进健康、治疗疾病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对人体组成的研究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每年平均发表58篇论文,约占全世界此领域论文总数的3.9%。这表明两岸的人体组成学研究,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对人体组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对中国人群身体组成特点的研究、对运动与身体组成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疾病与身体组成关系的研究。未来,两岸的人体组成研究应该在多方位发展,特别是研究更多的身体组分(如骨骼肌与内脏脂肪组织)、应用先进的测定方法、以及探讨黄种人的身体组成特点。第9届国际人体组成学研讨会于2011年在杭州举行,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人体组成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