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五册《报刘一丈书》中,注释与标点均有可商榷之处,现陈管见,以与编者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一、注释方面 1、“门者故不入”之“故”. 课文编者在“门者故不入”下注为:“守门人故?不让他进去.“把”“故”训为”故意”. 诚然,“故”常作副词“故意”解.如熟语“明知故犯”、“故作镇静”中的“故”.又例如: ①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3.
古文阅读     
·【原文呈现】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  相似文献   

4.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5.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6.
《礼记·经解》起首便引孔子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何谓‘”温柔敦厚”?即《论语》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初读《关推》,常怪何以以澄澈教化为己任,一贯正经的儒家,竟拿一首情歌做自己经书的开篇,《毛诗》谓“咏后妃之德”,未免不是尴尬后的一种拙补,近人即当予摒弃①。子日:“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嗯无邪”’:。则今析索《关难)}还得从“思无邪”,即温柔敦厚上去入手。对《关难》主题的解释,今人…  相似文献   

7.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讨论“势”的权威特征、社会功能及其发展变化入手,揭示战国至汉,围绕权力政治主题,儒、法、道诸家既互相冲突,又互相吸纳,建立社会管理模式的情况.一“势”,最初是一个军事概念.春秋时人孙武著《兵法》十三篇,其中之一即名《势篇》.孙子所谓“战势”,是讲究“奇正之变”的战略战术.“善战者其势险”,“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谓战略战术的胜处,在于出奇制胜,善于随机应变.故其《虚实篇》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乱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国时孙膑与吴起皆习兵法,以“贵势”著称.  相似文献   

9.
从《汉书·艺文志》称《诗》,看《诗》在西汉的传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洲明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5-48,65
《汉书·艺文志》对《三家诗》和《毛诗》均有著录.通过对《三家诗》著录的考察,认为“故”和“传”分别为汉人不同的解《诗》经文的方式.又联系汉代人和清代人对“故”和“传”的解释,认为“故(故训)”是对《诗》经文属于文辞方面的解释;而“传”则是对《诗》经文属于内容方面的解释.就《毛诗》系统说,今所谓《毛传》,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故(故训)”;今所谓《毛序》,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传”.以此出发,揭示出西汉《诗》(特别是《毛诗》)传本的状况,并对纷争不休的《毛诗序》形成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0.
《学而》章第8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释意我发现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论词主“境界”,《人间词话》有言:“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是说在对待诗词创作与自然人生的关系时,感性的投入体验与理性的思考提炼不可偏置。静安先生是在论创作,而一“内”一“外”、一“出”一“入”之说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接受也有原则性的启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内”,是其对景物、史实的具体刻画,即所谓“言内之意”;“外”则是词中蕴含的情致和艺术境界,即所谓“文外之致”。由这一视角重读这…  相似文献   

12.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古人早有发现,在我国最早、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就有反映,如《释诂》既言:“治、肆、古,故也”,又言:“肆、故,今也.”郭璞《注》曰:“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其后,杨雄《方言》卷二也说:“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又《注》曰:“苦而为快者,犹臭以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为《论语·学而》第一篇第八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孔子讲为学的次第,而这一句则是讲为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应注意的是君子的气象问题。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气象需要威严。威严又是敦厚稳重人格的显现。青少年由于年龄小,阅事少,又处在青春发育期,最易浮躁,故孔子嘱以稳重。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如果自己都不自重,又焉得他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的范围,如《伤寒论》中指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上入其厥,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以上与胆道蛔虫症证状十分吻合。胆囊炎及胆石症属中医胁痛、肝胃气痛,黄疸等门类之中。《灵枢.胀论》篇中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发现《李娃传》有与史实不相合之处,这显示了小说艺术虚构的特性.但是又有与史实相合者,显示了唐传奇“史笔”之特色.根据传中显示的时间推测,荥阳生应直言极谏科当在747年-775年间,但考《登科记考》发现无有合者,故荥阳生不可能应直言极谏科.“荥阳公”为郑姓有很大可能性,但亦无法确定;“荥阳公”在《唐阙史》中出现三次,不专指一人,因此难以确指荥阳公其人.  相似文献   

16.
皇帝的女儿被称作公主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公主这称谓是后起的,最初称为“王姬”。《左传·庄公元年》:“夏,单伯送王姬。”杨伯峻注:“王姬者,周王之女之通称。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同姓诸侯为之主,己不主婚,以天子与诸侯尊卑不称故也。周王将嫁女于齐,鲁侯主婚,故天子之卿单伯送女来鲁,以备出嫁。”又“秋,筑王姬之馆于外。”杨伯峻注:“于外者,孔《疏》引郑玄《箴膏肓》云:“宫庙,朝廷各有定处,无所馆天子之女,故宜筑于宫外。”杨伯峻先生是今人,孔颖达是唐朝人,郑玄是汉朝人,杨引孔说:孔引郑说,足见他们虽各异代,但都  相似文献   

17.
古帝颛顼为楚族的远祖.故楚王族的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内,首句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即颛顼,《史记·五帝本纪》即称“高阳氏颛顼”,虽然太史公的说法是据汉儒整理的《大戴礼记·五帝德》诸篇而来,但高阳与颛顼关系十分密切,则是自古而然的.早年,徐旭生先生尝论及“帝颛顼之为高阳氏,毫无疑问”.可是,颛顼其人,乃是一个女性.则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神抵与人王(酋长)应该是很多的.但古藉记载却恰好相反,我国远古诸神祗中,显赫者特少女  相似文献   

18.
《史记·骠骑列传》云:“骠骑将军去病率师……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霍去病所到的“翰海”指什么?众说纷纭。有说沙漠者,有说山者,有说湖泊者,笔者则以后者为是。《二十五史》在《史记》卷111后评注“登临翰海”便直以沙漠解之: 按“翰海”《北史》作瀚海,即漠大之别名,沙碛四际无涯,故谓之海。张晏、如淳直以大海、北海解之,非也。本文明云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则其地正在大漠,安能及绝远之北海哉。凡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司马迁那时的测量工具和技术都极落后,在漠北那荒凉而又战火频仍的环境下,“二千余里”的数字,只是个估计的很不准确的数字,仅以它为据,说服力是不强的。其次,评注者  相似文献   

19.
《甲申三百年祭》引用了《明史·李自成传》中介绍李岩的一段话,其中有这样几句:“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对后一句话,一般教师在解释这句话时颇费周折,有的甚至解释得不当,不能自圆其说。因为“令自尽”省略了一些内容,“令”字又难以解释,故理解时就有不少困难。解释这句话。关键是“令”字,显然,用“命令”,“使”解释就会使这句话前后矛盾,既然保护懿安皇后,又命令她自尽,这就叫人不可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学而篇》第八章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的:“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