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通过对俞大猷的《剑经》分析研究,可从中得出其技击理论的价值,从中得出指导现代武术的理论思想,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剑经》技击理论、原则和技法诀要进行教学和训练,进而提高武术技击技术和应变能力,且对提高现代武术水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俞大猷《剑经》,分析其技击理论,通过有针对性地运用攻防技击技术进行教学和训练,增强技击攻防能力,提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邱郁 《精武》2006,(10):48-49
《剑经》是俞大猷的经典名著,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4.
邱郁 《精武》2006,(11):46-47
《剑经》是俞大猷的经典名著,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后人发,先人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传统武术中非常强调以快打慢,主动进攻,而俞大猷在《剑经》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一原理和“拍位”说是相通的,因为“拍位”技术恰是在对方进攻后给予反击,并在对方未对我造成伤害时击中对方,这正是后发先胜、以迂为直的用兵原理。后发先至,指的是快速抢攻的战术法则,也就是“彼微动,我先动”之义。当对方一发出进攻信号时,我就立即抢先进击,使其措手不及,以快打慢。在实战搏击中,如何能做到“后人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概述抗倭名将俞大猷及其经典名著《剑经》,论述了《剑经》在中华武术史上的作用,并总结了它的哲学思想及其应用,为现代的搏击格斗运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军事技击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其技击战略战术思想直接来源于《孙子兵法》。通过对《武经七书》技击战术的归纳,并与武术技击战术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六点共通的技战术规律,为习武者在技战术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剑经》     
《剑经》是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所著的一部棍法专著。俞大猷(1503~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是明朝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同时,又是位对军旅武艺及民间武术有着深入研究的一代武术家,并留下了诸如《续武经总要》及《正气堂集》等多种著述,《剑经》即收录于《正气堂余集》卷4中。  相似文献   

8.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枪为百兵之主,在枪术形成发展史中,明末清初是其昌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是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代名将俞大猷的绝世之作,被誉为武术经典的《剑经》正式刊行,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著名武术家吴殳所著的被后世誉为枪法大成的《手臂录》问世的120年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俞大猷的军事体育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其军事体育思想的特点表现在:精选将卒,注重个人先天条件,因材施教,重视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反对武术技击中的“花架子”,重视实战需要;个人武术修养高深,对武术技击的见解深厚;将领必精于武艺;重视练兵中的思想教育。他的军事体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军事训练和作战,而且对现代军事体育及一般体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12月23日,以“赓续英雄文脉,辉映时代光芒”为主题的纪念民族英雄俞大猷诞辰520周年大会暨“洛江论剑”《剑经》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武术名家,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大会。23日上午,纪念活动在洛江区俞大猷纪念广场拉开帷幕。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黄世界,洛江区委书记颜丽明,洛江区政府区长郭宁,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福建省体育局原副巡视员、福建省武协会长甘式光,洛江区人大原副主任、福建省武协顾问蔡金星等领导和嘉宾参加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而技击亦是古代战争的基本手段。古代兵家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华武术技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孙子兵法》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来,中华武术的技击思想与《孙子兵法》是分不开的,是深受其影响的。可以说《孙子兵法》是运用好武术技击的最佳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我国武术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推进多年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环节无法落地,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顾虑武术攻防技击教学的安全性问题,大部分在职教师也不具备武术攻防技击的教学能力,致使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与学校及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校方的"安全之忧"和教师的"技击教学能力缺乏"已成为武术教育改革推进的最大阻力。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在强化武术教育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构建安全规范的武术攻防技击教学体系、培育教师的武术攻防技击教学能力,保障武术教育改革参与者的利益收入,充分协调好武术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关系,夯实武术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孙子兵法》中某些战术思想的借鉴 ,力求为武术技击的有关战术提供兵法依据 ,以丰富和发展武术技击战术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赵洋 《精武》2010,(6):77-78
武术不是泛指的打斗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技击需要的产物,是古代个体技击术(《中国传统武术史》于志均著)。学术发展至今,武术的定义五花八门。笔者最赞同于老先生的观点,武术是中国古代个体技击术。这里强调“技击”,不光因为技击是本质,更重要的是当今这个技击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它被人们怀疑,怀疑是否有技击之用;  相似文献   

17.
韦莉芬 《中华武术》2002,(10):60-60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自从偶然结识了《中华武术》杂志,我便越来越喜欢上了武术运动。  相似文献   

18.
武术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武术的现象与本质.提出武术的共同本质是技击,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功法、武术艺术的特殊本质分别是技击含义、技击对抗、技击功力、技击艺术.并对武术本质的成因、作用及原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中华武术》2004年第6期撰文说,太极拳运动技击中,人体能发出三种性质不同的力。几个拳友看了此文后,觉得有些新奇,在与我交流沟通时,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均一一作答。笔者想可能有不少《中华武术》的读者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特撰文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武术套路教育技击缺失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指出武术套路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防身自卫主体需求之上。文章对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武术套路教学所遇到的问题,从武术套路内容本身着手进行调查研究,指出武术套路教学内容需要包含更多的技击动作,以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动机,提出攻防技击回归武术套路教学,以新的武术套路内容诠释武术的技击含义,保持武术的技击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