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思想对武德精神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术自身所包含的哲理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奇光异彩,它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运动形态的理解,从其基本原则、要领到具体技法无不展示出东方特有的哲学风韵。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武术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合理的训练方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养成与发展,文章做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与表现特色作了论述。文章认为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本体论构成了中华武术的认识论基础,这主要反映在武术思想中的道论、气论与天人合一论。文章指出中国古典哲学的朴素辩证观是中华武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表现在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成为武术的战略原理,阴阳辩证法构成了武术技击方法,以及武术思想中的形神统一观。文章还分析了儒家仁学对中华武术的深远影响,指出“仁义”观念成为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易经》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阴阳、五行、八卦三者结合而集大成的《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武术,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武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之道是一种过程之道,富含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启示。武术教学设计是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武术教学设计应树立系统思想,做到武术教育思想目标化、武术教学目标过程化、武术教学过程方法化,并通过武术教学设计与武术教学实践的高度协同来充分体现武术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武术之美,一般认为是通过武术动作的姿势、劲力、节奏、传神和结构等来表现其独特的形式美,然而武术服饰本身所给予人的美感也绝对不能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更应从特定的武术服饰入手,来深入领略武术更深层的意义。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与中国独特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由这种独特思想为基础所产生的直观感悟式的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主要表现为"肥硕宽大之美""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和"飘逸之美",它是在表现一个浑然整体的人(文化形象),而不是视觉感官中的生理性的  相似文献   

6.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古典美学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形神、虚实、刚柔、中和、气势、风格等方面论述了武术套路运动中的美学特征,以及从中所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思想。同时论述了古典哲学及美学思想对武术运动的深刻影响,使武术不仅具有体育运动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广涛 《体育文化导刊》2012,(7):120-122,134
墨家思想提倡博爱和尚同等理念,蕴含侠义精神、体育教育思想、武术思想等。墨家思想中的尚贤尚同、终身教育、言传身教、自我修炼、兼爱互利等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非攻"、"侠义"为主题的传统体育是墨家关注的重点,墨家以其深厚的哲学思辨滋润着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古代武术典籍稀缺是一对矛盾。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东方独特的认识论是导致武术典籍稀缺的根本原因,武术修炼过程中所产生的“神秘体验”的不可表达性是导致武术典籍稀缺的直接原因,也是塑造古代武术典论独特语言风格的重要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它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东方武术文化,太极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文章从生理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探索太极拳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功能与价值,研究其所透射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光辉,以及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社会效果,实现其健身、养生、修身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历史为纵轴,来探询武术套路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研究认为,武术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美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东方文明的审美特征:武术除了具有诸如"强烈的活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外,"武德美"、"自然美"、"神韵之美"也是武术具有东方特色的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拳理演化及其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太极拳以道家哲理为基础,其运动形式和功能价值处处体现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无不体现着阴阳互化,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的健身养生功能分析,阐释了武术散打在健身养生中的价值应用。目的在于为探求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健康内涵和养生价值,揭示人体技击运动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结论认为:武术散打训练能够提升人体机能、素质,但在养生价值上的应用尚需开发,需借鉴练养结合的传统技击,从而达到康强的健康要求,实现“天人合一”及和谐健康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3.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秦汉社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统一的国家为武术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外对内的战争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则为武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的支持;先秦的侠客遗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汉尚武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人类文明的光辉。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的理念。法治是文明的象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同样追求和谐和统一。武术和法治理念的相通性决定了从武治到法治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体现。现代法治下的武术在法律的保护下取得了新生,不论在知识产权保护还是武术事业发展方面,法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起源于中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文章以哲学思想为切入点,从"整体"思想、"中庸"思想、"和"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哲学思想在传统武术中的外显,以及对于当代人在继承传统武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武术体现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理、技术与道德的和谐与统一。文章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方法,对教育学、体育学、哲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和论证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地位、作用,阐述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把中国传统武术与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创新,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运用哲学、文化学理论分析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指出武术国际化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武术发展过程中应本着武术的本质规律,解决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阐述武术国际化发展思路,即正确处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关系;根据认识及实践的主客体价值改革武术并加强文化交流与宣传,实现认识过程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调研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从哲学角度阐述了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论述了天人合一学说、太极与五行等学说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进而从哲学视角把握武术,充实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