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学期,新学生,想让学生养成多读多写的学习习惯,便布置他们每周写一篇随笔。第一周收上来一看,愕然!很多学生竟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一是不知“随笔”为何物.不知该怎样写;二是写惯了命题作文,一下子自由作文不知该写什么。有学越口是说:“还是写命题作文好,至少知道写什么.而现在成了无头的苍蝇,不知从哪儿写起……”  相似文献   

2.
学生自由命题写下的“随笔”,同命题作文一样,是学生练习写作的有效途径,甚至于可以说是比命题作文更好的方法。事实也证明,随笔中的优秀作品多。但随笔的写作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教师应牵好学生随笔写作的“牛鼻子”。一、写小事学生开始写随笔,往往套用甚至抄袭他人作文。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要求学生从写身边小事开始。可这样启发他们:寝室里有没有可写的东西?寝室里有  相似文献   

3.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一、写随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相对于有固定格式和写作要求的命题作文,随笔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对于现在强调个性的中学生来说,随笔更能刺激他们的写作欲。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命题作文,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写一定数量的随笔。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一、写随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相对于有固定格式和写作要求的命题作文,随笔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对于现在强调个性的中学生来说,随笔更能刺激他们的写作欲。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命题作文,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写一定数量的随笔。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上四年级,就要写命题作文。开始作文时,拿起笔来不知写什么,怎样写。下面谈谈我教学生写命题作文的体会和做法。 一、教学生积累素材,出好作文题目。  相似文献   

6.
关于命题作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看着这些作文,很容易使人想到这大部分是一些用死记硬背下来的句子写空话的练习。”这种命题作文的“伪写作”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写作训练和测评由教师命题,决定学生该写些什么,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一般情况下,要写些什么,命什么题,本应由作者自己决定。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却剥夺了学生这一天经地义的权利,要他们服从于老师的意愿去写不论自己是否愿意写的内容。了解这一“悖谬”很重要,因为许多教学中的问题皆跟将这一“悖谬”视为“当然”有关。由于学生写作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命题,这…  相似文献   

7.
周毅 《小读者》2011,(5):14-14
母亲节临近的时候,向来细心的胡老师给学生留了道作业: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随笔。这篇随笔的要求颇有特色:首先是“短”,100字左右。学生没有压力感:第二是“巧”.无须长篇大论和叙述,也不会落入俗套.关键是记录母亲说了什么:第三是“真”.  相似文献   

8.
一、“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法宝。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承传不衰的圭桌。于是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对“多写”的指导,一周一篇命题作文,细细地批改,精心地准备,认真地讲评。此外。还要指导同学写日记,指导同学写随笔,总之是“写得越多越好”。但在另外两个字“多读”方面,除了.一味地将其重要性予以强调,说一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话之外,大多缺乏具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年级小学生刚刚由低年级的以字词为主的学习进入到学习段、篇,较之以往,学习难度增加了,对习作也普遍感到头疼。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根本就不喜欢,说不出什么原因;二是不知写什么和怎样写;三是不喜欢老师的评语,对它提不起一点兴趣;四是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写幻想类作文,对命题作文乏善可陈。基于此,笔者对作文教学作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笔作为一种作文训练方式,正越来越多地深入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事实证明,随笔在内容、形式上的自由、无拘束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激发了学生“我要写”的热情,更激活了学生有效的、创新的思维,写作能力由此得以较大增强,写作水平因而得以较快提高,许多课堂命题作文难以产生的优秀习作源源涌现。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初学随笔写作的新鲜感渐渐消失时,惰性也就随之潜滋暗长起来。如果听之任之,随笔训练便逐步演变成了“随便写几笔”。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纠正,随笔的积极效应也就岌岌可危,甚至要…  相似文献   

11.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新课标这样说:“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思想在呼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修订大纲》中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这句话为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叶圣陶说:“练习作文最好多写随笔”。我认为课外练笔就是随笔式的写作。它有别于课内多由教师帮助学生构思谋篇的命题作文。写随笔可利用点滴时间,把自己感触的一事一物,一想一念随手落于纸上;它文体无拘,可记事状物,可叙议兼用;无论“因事陈其所见”,还是据理“斥其谬妄”,都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学生若能养成常练笔的习惯,写作能力将会有迅速的提高。一切习惯的养成,都是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学生在课外倘  相似文献   

13.
怕写作文可以说是山区学生的通病,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笔。针对这一现象.我教学生作文.主要从两方面下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提到写作文,学生们就会头痛,不知道写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那么,怎么才能解决学生的“不知写什么”和“不知怎么写”的问题,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把中学作文教学搞上去呢?先谈解决前一个问题,即不知该写什么的问题。首先就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材料。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是源头活水。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扩大学生视野,培…  相似文献   

15.
感谢作文大赛组委会、评委的厚爱,我班学生陆小红《花的启示》一文有幸获得全国一等奖。追溯陆小红写作成长的足迹,无一不写着一个“勤”字——两年里,她写了十多万字的生活随笔!作为她的语文老师,我只是起了一个引路人的作用,不时给予鼓励和指点,并为他们铺设一块温湿适度的土壤,营造一个勤奋写作的氛围而已。我是以鼓励学生写好生活随笔作为激活写作欲的突破口的。根据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尤其是兼任学校“自湘文学社”写作辅导员的经历,我深切感到传统的命题作文沉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无情地浇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压抑着学…  相似文献   

16.
学好语文,离不开阅读与写作。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然而当下,这种情形并没有得到扭转,尤其是常态的读书笔记形同虚设,问题颇多。一、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阅读和写随笔随意性,缺乏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没有专门教材,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系统安排。2.学生不会阅读和写随笔,不知读写什么,怎么读写。教师也没有对  相似文献   

17.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写作文时审题一旦出了问题,就“满盘皆输”,所以,审题是命题作文的第一要著.审题要察“言”,要关注提示语、标志语、中心词、修饰语,研读独词比喻等含蓄语. 1.弄清提示语 提示语是对命题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作文思路的方式,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并审清提示词,明确题目内涵,获取选材信息并注意作文该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相似文献   

18.
<正>作文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一直到完成,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联想能力都较差,往往很难独立发挥作用,面对一个题目,常常感到“不知该写什么”和“不知从何下手”.“不知该写什么”,说明他们还不能很快地把作文题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不知从何下手”,则说明他们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落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指导,首先是观点方法的指导,即主要是启发学生在下笔之前考虑清楚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9.
随笔是什么?是一苗冶炼灵魂的圣火?抑或是一盘永葆新鲜的录像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除了命题作文之外,随笔也以她顽强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在学生回家作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她的存在无疑证明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写文章应该驰骋想象,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心;写文章应该流露真情,摆脱空洞的说教。这一期的“生活随笔”栏目,我们打开了讨论随笔的小小的窗口,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随笔园地上面那广阔的天空,这是一个可以自由翱翔,一任个性张扬的天空。  相似文献   

20.
徐陈  高伟 《教育艺术》2010,(3):78-79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一般教案都没有“教后感”(或“教后记”或“教学反思”)部分,这一栏有什么作用.该写些什么,怎样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只粗略地写上几笔,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感”作为一篇完整教案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撰写“教后感”,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