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书面作业,让学生解读文本中的一幅插图《孔子讲学图》。我想,通过对插图的解读,可以让学生神入历史(historical empathy),以便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2.
沈为慧老师的《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是一个出色的教学案例。正如赵亚夫先生所言,好的案例,它的"研究功能实际远远大于推广的功能"。事实表明,一个教学案例往往具有综合性特征,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则不一。在这个案例中,沈老师对"探究: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感触很深,并进行了精彩的论述。笔者拟从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开发这一角度切入,对该教学案例再进行思考。[思考一]资源:为了学生学还是教师教?  相似文献   

3.
缘起:用好教科书这一教学资源人教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一课,在"孔子和早期儒学"一节的叙述中选用了《孔子讲学图》。这幅图传递了怎样的历史信息,与文字表述有什么关联?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都未做介绍,《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上也没有选这幅图。为了用好用足教科书这一重要教学资源,明白这幅图片所传递的历史信息,我到市图书馆查阅美术专著,而馆藏的美术专著上也没有这幅图片。我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听了我区三中心小学杨勤文老师执教的上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十课《我的名字》一课,杨老师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来提高教育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吴政 《现代教学》2006,(1):94-94
不久前,我听了我区三中心小学杨勤文老师执教的上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十课《我的名字》一课,杨老师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来提高教育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经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了,形成思维定势。很多老师执教时,无非是赏析其优美清丽的语言,分析其写景特点。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从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的评论这个角度来解读《荷塘月色》。希望能使学生受到一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向认为名师教例“高不可攀”,不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这个学期,我尝试借鉴了宁鸿彬老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的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9),结果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通过作文检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仿照宁老师的教法,上课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首先摆出三个问题:①课文哪句话说出了这则新闻的内容。②哪几句话概述了这则新闻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课堂逻辑如何设计与铺展,是我执教高中历史课以来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似乎有一些心得,却又总觉得还裹在壳里。拿到2012年第11期的《历史教学》,读到徐赐成老师的《好课要有好的逻辑——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一文,对我触动很大,下面我以岳麓版必修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中孟子思想的教学为个案,也谈谈对课堂逻辑的一点浅见,还请徐老师和各位同行、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很富于 冲击力的课。这不仅仅指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语 文课程与教学来说,《愚公移山》提出了一系列极具 挑战性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正面直对。对这堂 课,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议:关于文本解读; 关于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到湖北省詹静老师《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什么》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心中非常高兴。詹老师在文中对我所执教的《安塞腰鼓》课例(载《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2期)进行了中肯的评说。并据此阐发了这样的观点: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在确认已进行阅读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读懂文本。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而且为詹老师对《安塞腰鼓》文本解读的深度所折服。受其启发,结合执教该课例的有关背景情况,本文也来谈谈对文本教学底线的认识,就作为对詹文的一种补充吧。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3年第1期"名师示范"栏目刊登了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一句话"变"一篇文——我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拜读之后,我想起了王崧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作为课程和学科的语文,边界意识是必须的。"那么,管老师的课,边界又在哪里呢?一、从课程标准看《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管老  相似文献   

12.
《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第4期刊登了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武凤霞老师《检阅》一课的课堂实录和教后感,分别题为《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和《艰难的突围(》以下简称《每》文、《艰》文)。在佩服武老师解读文本之深和引导艺术之高之余,一个强烈的疑惑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释怀,道来与武老师商榷:面对作为阅读教学第一资源和主要凭借的文本,我们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解读姿态?“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跪在文本面前去学习。”武老师在教后感《艰》文中感叹。言下之意除“跪读”外,我们应有另一种姿态:跳出文本“俯读”。《艰》文还告…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我的五样》怎么教?苏教版必修教材第一模块选入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一文,一位老师在学生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上课时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分组活动,模仿作家毕淑敏在文中设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经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了,形成思维定势。很多老师执教时,无非是赏析其优美清丽的语言,分析其写景特点。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从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的评论这个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15.
将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与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进行对比评析.两位教者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本解读姿态,解读结论与解读方式截然不同.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一个将学生当作演绎自己独到见解的看客.钱老的课是语文教师研习教学的经典课例;郭老师的教学也受到一些追求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的热捧,两课的影响力均很深远.  相似文献   

16.
〔教例简述〕此教例综合方伯荣老师的教例《我教〈荷花淀〉》(《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2期)和陈策、陈书高老师的教例《〈荷花淀〉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之友》1988年第4期)而成。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节。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全面感受,重点研讨。教法:读中品析。教学过程如下: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七组对话。 2.诵读七组对话,根据对话的特点,形成如下板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历史学习》第10期刊登了《〈导引图〉的用处何在?》一文,一些读者来信对此文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此文对《导引图》的解释不妥。由于教材中没有此图的注解,也为让老师在教学中有所参考,我们特邀了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郑署彬老师就《导引图》的内容进行了详解。以期补充教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一、课例回放课例一:《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二年级(下册)这是一节随堂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教师。课上,教者借助教材主题图创设了一个同学们到图书室借书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图书室老师  相似文献   

19.
<正>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0期刊登了陈伟壁老师的《历史倒车还能开多久?》一文,此文对图片(上图)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文中说:“象征着共和政体的西帽和雨伞,散乱在地,其中雨伞却出人意外的带着斧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