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1期刊登的《春江晓景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后,经三思,觉得有争鸣的必要。《质疑》的作者撰文的目的,是想阐明《春江晚景》题目中的“晚”应改为“晓”这一问题。但《质疑》这文题中已是“晓”字,那还有何疑可质呢?如要质疑的话,就不是“晚”改“晓”而是“晓”改“晚”了。《惠崇<春江晚景>》,它本来是“晚”,故无疑可质。笔者拜读《质疑》后,觉得文题不合,有貌合神离之感。作者主张将“晚”改为“晓”,其理由欠足。  相似文献   

2.
隋忠祥和李梅先同志的文章《对“录取研究生的模糊综合评定法”的质疑》(简称《质疑》),通过四个实例指出按我们的《录取研究生的模糊综合评定法》(简称《录》文)进行研究生录取可能导致两个优劣分明的考生录取次序倒置;《质疑》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造成达一错判的原因是由于采用了以隶属度平方为权来计算录取与否的综合指标。《质疑》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质疑》指出的《录》文中存在的问题是至今模糊数学综合评定中常见的一个疑难问题,它是由模糊综合评定向量(不确定  相似文献   

3.
向容宪同志在本刊1989年第4期上,发表《“侔式推论”质疑》 (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读后我得到一点启发,也产生三点疑问,特提出请向同志及方家指正。 先谈三点疑问。第一点,《质疑》对“是而然”的侔的分析,是否合理? 《质疑》把“是而然”的侔  相似文献   

4.
“提出质疑”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较高,可遭到的质疑也较多。据笔者狭隘的视野,就有4篇文章涉及它。它们是:1.戴婉莹《报刊语病若干例》(《汉语学习》1983年第2期);2.罗永久《“提出质疑”之我见》(《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3.文非《质疑“提出质疑”》(《语文天地》2001年第6期);4.张士先《“质疑”何须“提出”》(《读写月报》写作版2002年第7期)。这4篇文章,从时间跨度看,连头带尾是20年。然而,20年的“围剿”,“提出质疑”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越战越勇,从使用频率上…  相似文献   

5.
写质疑文章,难免要查阅大量资料,要看很多书,这对自己来说,是个学习的好机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写的第一篇质疑文章是《教育方针质疑》(原载《人民日报》1980年4月10日《情况汇编》)。文章长达一万余字,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第五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张中行同志的《使动、意动等说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在语法学界和文言文教学中反响很大。《质疑》从使动、意动说之源,分析到文言文教学的某些问题,摆出了许多矛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  相似文献   

7.
拙文《<诗经全译>质疑》(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以下简称《质疑》)、《评<诗经全译>》(见《云南师大学报》1986年5期,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后,《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1、2期先后刊出了唐莫尧《读<诗经全译质疑>后》(以下简称《读后》)、龙光沛《焉能以己所取非人所取》(以下简称龙文)、袁愈荌《答<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张袁文)三篇文章,《云南师大学报》1987年6期又发表了唐莫尧《读<评诗经全译>后》一文(以下简称《读后》),对拙文提出异议。读后颇受启发,但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8.
欢迎讨论大学评价──复薛天祥、侯定凯先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2期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薛天祥、侯定凯所作的《大学评价应科学规范──对(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和(中国大学评价)中若干问题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和《中国大学评价》(以下统称《评价》是由我执笔的,现回复《质疑》提出的4个问题并对《质疑》提出的3点初步想法谈点意见。一、关于大学分类《评价》对大学分类作了严格的界定:“r为大学类型,在本评价中,r=1,2…,11,分别代表综合、工科、农林、医药、中医药、师范、语言、财经、政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二期发表了李大伟同志的《本质范畴的现行定义及解释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质疑》明确提出,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质和本质的定义是错误的,“不是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有关思想的正确表述”.此前,李大伟同志在《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上发表的《试评教育本质争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以下简称《出路》)中也曾提出过  相似文献   

10.
拙文《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2004年8月在《人民教育》第15-16期发表。文中论述了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的思想。此后,有朋友发表文章《质疑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见《中国教师》2004年第11期),文章中提出9点质疑或商榷意见。我认为能提出质疑是很好的事,有助于促进我们思考,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让“质疑”不再遭受质疑》,文章以案例阐释教师在“质疑”这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关质疑问难的教学,笔者见过不少课例,如《跳水》的变序质疑,《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抓关键词质疑,《她是我的朋友》对思想内容的质疑,《麻雀》结尾的拓展激疑……这些都是不错的质疑方法。但我认为,还可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质疑,不使质疑流于琐碎,不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把学生的“疑”充分地诱出来,让“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偶然挖掘到某个思维训练点,巧设疑问或让学生质疑,就引学生发散开去,议一番,练一番,读一番,以为这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中学语文》第六期上刊载有一篇题为《“黍”注质疑》(以下简称为《质疑》)的文章,对《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的“黍”字作了新的解释。《质疑》根据核舟长高应有的比例关系(2:1)以及艺人王叔远的微雕特色(“因势象形”)和《中华大字典》中在“黍”下有“玉蜀黍”的义项,得出结论说:“‘高二黍许’(按:原文如此)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6年第4期刊登的《〈生活与哲学〉教材编写瑕疵探究》(作者为王澍炜,以下简称"王文")一文,对《生活与哲学》教材提出了三点质疑:以偏概全、不够准确;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词性不分、褒贬同一。拜读后,深为王澍炜老师敢于质疑书本、质疑权威的治学勇气而叫好,但同时也发现文中质疑存在着诸多误读和曲解,特撰此文,与  相似文献   

15.
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一般认为嵇康与山涛就此绝交。但卢弼《三国志集解》、徐公持《魏晋学史》、林家骊《嵇康与山涛“绝交”说质疑》(《史》第五十二辑)都提出了质疑,认为两人并未绝交。以下试从献角度进一步申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刊载了孙映逵同志《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拙作《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载《甘肃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以下简称《质疑》)提出论难,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本着切磋琢磨、疑义相与析的态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再提出来与孙同志商讨。  相似文献   

17.
《江苏教育·中学版》1989年第10期刊登了《对 only 修饰词的质疑》一文(下称《质疑》)。作者说,他查阅了许多工具书均证明:当 only 作为程度副词修饰某一句子成分时必须置于该句子成分之前。因此,《质疑》的作者认为1985年版初二课本 P.72上那个对话“Do you swim every day?”“No,I don't.I only swim on Thursday.”最后一句 only 的  相似文献   

18.
班华 《班主任》2010,(6):10-11,18
拙文《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2004年8月在认民教育》第15—16期发表。文中论述了“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的思想。此后,有朋友发表文章《质疑“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见《中国教师》,2004年第11期),文章中提出9点质疑或商榷意见。我认为能提出质疑是很好的事,有助于促进我们思考,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前沿     
◎天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行榜遭质疑据报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年一度的全美大学排行榜遭到质疑。学校排行榜的反对者们准备向全美各大学的校长发一封信,要求他们拒绝填写《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出版物寄出的调查表。  相似文献   

20.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