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百余年的明史研究中,学界根据不同时代的现实需求,对明代的局部问题进行分散的点状研究,系统、深入、全面的基础性研究远远不够,形成了明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人云亦云,陈陈相因,缺乏深度的理性认识。在明代27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嘉靖朝处于承先启后的特殊地位,与其前后的明代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视多变的嘉靖时代而一再地重复“腐败”、“黑暗”、“混斗”的老调,将不可能真正认清明代历史变化的轨迹。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研究,特别是以理性的心态消除传统的阴影,正确对待多变的嘉靖时代特征,将大大改变明史的研究格局,提升明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动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十多年来,嘉靖朝历史研究成为明史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并持续升温,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大地突破了传统看法,对长期以来将几近半个世纪的嘉靖政治简单地描绘成漆黑一团、进而凸现张居正影响下的万历初政的学风有较大的触动,促使人们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新的审视。为了及时反映部分中青年学者在嘉靖历史研究中的前沿成果,特主办“嘉靖变革的多维透视”笔谈,内容涉及嘉靖朝的人事更迭、祭礼大变革、世宗理政方式的新特点、嘉靖时期世风的新气象及中朝关系的政策调整等方面,展现了正德、嘉靖之际因皇位异常更迭所引起的人事的重大调整和由此所带来的多方面的显著变革。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着云南社会,高道刘渊然及其弟子在云南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在云南各地设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所见云南道教的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由此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道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历史教育相对于前代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研究明代历史教育,对于拓展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探索明代社会史、史学史、文化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明代历史教育作一述论,认为,明代的历史教育在宫廷教育、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和民间教育中均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历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而西平候沐英则是这个时期治理云南的杰出人物,对他治理云南十年的政策和措施作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5.
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政治制度,它起源于氏族时期,经过不断发展和衍变,最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慎与徐霞客是中晚明时期游历滇云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对云南自然地貌、山川河流、社会风俗、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记载,为我们探寻明代以来云南的自然社会变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较早入滇的杨慎,影响着后来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游历风格,但徐霞客的考察中多处追寻着杨慎的足迹。昆明作为明代云南省府,是他们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以游昆为切入点,探析二人游历的差异以及他们对昆明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明代晚期的社会状况,论述了西门庆是历史转型时期的腐败典型,指出这才是这一形象的认识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蒙古帝国(包括元朝)的皇位继承问题是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重大问题,皇位争夺又直接影响到都城的变迁。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后,这种矛盾达到高峰,甚至出现两个皇帝并存的局面。大都城的营建,既是这种矛盾冲突的产物,也是一系列偶然政治事件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政治事件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说明大都城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元世祖是蒙古帝国向元朝转变时期的关键人物,大都城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文断想     
中学语文教学界有这样几种人:第一种,有厚重的基础,又非常地刻苦敬业,比一般人还多了一些思考,加之赶上了“很好”的机遇——即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他们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历史的一段空缺。相对于今日而言,他们出名很早;从年龄的角度言之,他们实在被耽搁太多了。这类  相似文献   

10.
艾文笛 《求学》2023,(7):64-65
<正>一身诗意,一世传奇。伫立在风花雪月之外,她是文学与建筑史上的巾帼才俊;奋斗在漫天战火之下,她是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才女”。半生辉煌与苦难,她成就了人间最美四月天。她,就是林徽因。钻研建筑,传承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毫无畏惧地走在兵来匪往的路上,即便风餐露宿、跳蚤缠身,也不停下测量建筑、记录数据的脚步。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更是横跨了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弥补了当时中国史上关于古建筑论述的空缺。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重点当然是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和艺术的需要,作除使用80多个明代真实历史人物外,还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明代正德、嘉靖时期约200个左右的真实历史人物稍加变化,隐含到作品中去,以表明作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人物是可以破解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明代贞节观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代华北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点,烈女的形成战乱因素据主导。  相似文献   

13.
生活于唐高宗至玄宗时期的裴巽,两次尚主,本应地位显赫,却在史书上几近失载。其墓志较为含蓄地记述了裴巽与二位公主的婚姻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皇亲宗室在经历皇位变更时期的择配标准和姻亲情况,这对于了解当时的婚姻制度及其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最远一个时期,地质界的同志们纷纷议论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人才空缺,即所谓“低谷区”问题。他们非常担心未来的地质事业在这空缺段能否顺利连续,能否使改革成果巩固发展。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本文就“低谷区”的职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并结合物探队的实际情况谈  相似文献   

15.
英汉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空缺词汇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的词汇。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文化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空缺。这给英汉翻译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行,在处理英汉文化空缺词汇互译时,可以采用音译法,改编法,译借和语义再生法。  相似文献   

16.
朱蕾 《文教资料》2010,(24):94-97
俄国贵族在彼得大帝时期处于被奴役的状态。在彼得逝世之后,俄国的君主如走马灯一般轮流登场,他们在贵族的支持下登上皇位,并依靠贵族和近卫军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而俄国贵族也趁机不断获取各种权益。最后,随着《贵族自由宣言》的颁布,俄国贵族终于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7.
传世名画     
《三顾草庐图》,以三国时期“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为题材,描绘了刘备在春日里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时的场景。“三顾茅庐”,历来被认为是帝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体现。在明代宫廷画中,以“招贤纳士”为题材的历史故事画为数不少,反映了当政皇帝求贤的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18.
君王者,家天下也。君王不只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束缚。普通人可以犯错,但君王不可以。站在权力巅峰的人,一个错步便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江山与美人,难以兼得。
  是以,长恨。
  无论是起义,抑或是谋反,那些踏着森森白骨登上皇位的皇帝,总会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治理天下上。他们往往不是好人,却是好皇帝,比如李世民,比如朱棣。他们有足够的野心,也有足够的手段,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江山,他们刀枪不入百毒不侵。他们生为皇位,死于皇位。而后,代代相传的子孙中,总会有那么一代风流多情,宁可拱手让江山,低眉恋红颜,为博美人一笑而负了天下。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出生于社会最底层,他登上皇位后,采取了严刑峻法控制官吏。他统治时期法律严酷,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统治。  相似文献   

20.
文人论兵是明代出现的重要现象。陈子龙作为晚明的著名文人,在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以论兵为核心内容的《陈忠裕公兵垣奏议》。此书集中讨论南明时期的军队建设、防御体系、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陈子龙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明代兵儒合流的历史趋势,一方面体现了文人“救民靖国”的战争观和把兵学儒学化的论兵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南明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具有文学、军事、历史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