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琢磨     
“琢磨”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琢、如琢如磨。”诗人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曰:“斧藻至德,琢磨令范。”古人赋予“琢磨”一词多么美好的含义。而把这含义一剖无遗的则是古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识义。”可近些年来,“琢磨”一词的含义却变得由褒而贬,尤其是“琢磨人”三字更耐人琢磨。工作中,谁也不愿意身边有个爱  相似文献   

2.
何谓“夜明珠”?指传说中夜间能熠熠放光的宝珠。又名“隋侯珠”、“灵蛇珠”、“明月珠”、“夜光珠”等等。“夜明珠”,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战国策》·《楚》记载:“(楚王)乃遣使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八八《西域传·大秦》记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西汉东方朔著《神异经·西北荒注》记载:“西北荒中,有二金阙,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晋王嘉著《拾遗记》二《夏禹》记载:“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  相似文献   

3.
一定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境界一词来形容一些人在某方面的高超技能和学识涵养.如棋艺精湛者,谓日:技艺境界真高啊;精通五行八卦者,谓曰:道术真是练到一定境界了啊;学富五车,虚怀若谷者,也有学术境界之高的称谓. “境界”一词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后汉书·仲于统传》中有记载:“当更治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在这里,“境界”只是用于形容面积大小罢了.  相似文献   

4.
难分的几和俎既然俎不是肉案子,那么古代的什么器物可用为肉案呢?王国维有一见解很精辟,他说:“秦汉之俎与几全同,故直名几为俎。《史记·项羽本纪》:‘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如淳曰:‘高俎,几之上。”’汉魏人确是几俎不分,不仅魏人如淳作如是说,就连西汉末年的扬雄也说:“俎,几也。”(《方言》)曹魏时的张辑  相似文献   

5.
刘泽君 《知识窗》2007,(4):5-25
鞭炮有很多别名,如“鞭爆”、“炮仗”、“爆竿”、“爆竹”等。《神异经》中说:“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日山臊。以竹著火中,焚烨有声,而山臊惊惮。”南北朝梁代宗檩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言”“意”之争。“言不尽意”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天道》上说:“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又说:“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按照古人的看法,语言是不  相似文献   

7.
“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做的人形。绢人的题材很广泛,有取自戏曲的、神话的、传说的、历史的,也有来自现实生活的;还有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的,或者根据古典名画再创作的。如:《贵妃醉酒》、《洛神》、《花木兰》、《文姬归汉》、《民族大团结》、《史  相似文献   

8.
点点滴滴     
鸩鸟之謎在我国的古书上,常常提到一种名叫“鸩”(音镇 Zhn)的毒鸟。据说它喜吃蛇,用它的羽毛泡在酒里,可以毒死人。例如,明代学者李时珍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鸩食蛇及橡实。蛇入口即烂,其屎溺著石,石皆黄烂。饮水处百虫吸之皆死……巢下数十步,皆草不生也。人误食其肉立死……”“昔人用鸩毛为毒酒,故名鸩酒……”。然而,古人对鸩的形态有不同的说法。唐代学者弘景认为,“鸩鸟状如孔雀”。晋代学者郭璞认为,“鸩大如鵰……一名同力鸟,更无如孔雀者”(见  相似文献   

9.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初唐著名边塞诗人王翰写的一首题为《凉州词》并被誉为“七绝之冠”的代表作。诗中提到的“夜光杯”,为甘肃酒泉市素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饮酒器皿。夜光杯的出现,据考大约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来是朝廷贡品,最早见于汉代著名文学家东方朔著《海内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于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于杯中也。汁甘香而美,斯实灵人之器。”所谓“…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一书是由虎有泽等联合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论文集.该书中既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探究,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机制研究》等;也有基于具体实例的分析,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实践——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蒙、汉民族关系研究——以乌拉特后旗为例》等;同时,既有对古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梳理,如《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中原文化认同意识——以契丹人为例》等;也有立足当前背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的探讨,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用“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浅析“五个认同”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  相似文献   

12.
葛致远 《百科知识》2023,(16):40-41
<正>《山海经·南山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一种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外形似龟,却长着鸟头、蛇尾的生物,它会发出似劈木头时的叫声,被人们称为“旋龟”。在《山海经》描写的众多动物中,“旋龟”可能是最接近现实存在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潮热”一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在此书中见于条文总计11处,现代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潮热的定义是:“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与《伤寒论》中潮热古义似有不符之处,故本文试以《伤寒论》原文中对于“潮热”的记述为突破口,探讨“潮热”一词古今含义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明代程敏政曾作《岁寒三友图赋》,认为临霜傲雪的松、竹、梅,坚强挺拔,卓尔不凡。其实,在我国古代的很多著作、诗文中,都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颂扬这三种植物不畏严寒的精神,在万物萧索的寒冬初春之际,仍然郁郁葱葱,或飒爽、或妖娆,为素淡的冬季平添了几分色彩。“岁寒三友”松为首《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赞誉的是松不畏严寒的风格。《荀子》中也有:“松柏经秋而不凋,蒙霜而不变。”《诗经》中“如松之茂”,亦是盛赞松生长茂盛,永远葱郁。“岁寒三友”中,松最动人。因为它的针叶虽经寒冬仍呈绿色而不落;加上几…  相似文献   

15.
中国象棋,古时称象戏、象弈、博弈。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屈原的《楚辞·招魂》“:歈蔽象棋,有云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矣,呼五白些。”汉代刘向《说苑》和《潜确居类书》也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是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创制了《象经》,可惜那时的棋制和有关著作都已失传。至唐宋,象棋才真正形成。《唐国史补》对长安的生活描述中有这样的记载“:或侈于博弈。”可知象棋是长安人的时尚之一。不过,据史料记载,象棋的走法历经了多次变革,唐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  相似文献   

16.
中医自古虽有三才之名,却并未阐明三才的确切概念和定义,也没有说明三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除方剂中有三才汤、三才封髓丹和针灸中有天、人、地三才针法等少数几处利用其外在形式外,并没有三才说的真实内容。其实,笔者通过探究三才的相互关系,发现三才说既是人体各单元的结构关系学,又是人体内外诸气的辈分关系学。《鶡冠子·泰录》说:“天地成于元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阴阳离合论》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就是说,天、地、人和万物这三才都是元气的产物,元气是第一代,天地是第二代,人和万物…  相似文献   

17.
吴非 《发明与创新》2005,(12):38-38
贵刊今年第5期发表了《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以上简称《关系》),我不同意文中举证有“突破性发明创造”的人是“知识少的人”的观点。理由是:虽然知识多的人未必有创新能力,但没有知识的人绝对不会有创新能力;谁见过“白痴”有过发明创造;以色列人经过“二战”的涂炭,又在阿拉伯民族的包围中崛起,证明以色列人既有知识,又有创新能力;中国落后,是中国人没有知识,因此缺少创新能力,所以受制于人。想一想,看一看,我们使用的东西,有几件是中国“原创”的呢?所以我认为《,关系》一文没有说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创新”,当然也就无法摆正知识与…  相似文献   

18.
孙子情报理论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四知”——知彼知己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孙子“知彼知己论”之“知”的内容,除“五事”、“七计”、“知胜有五”外,《地形篇》中提出的“四知”,是战场全局指导必知的内容。 《地形篇》指出: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  相似文献   

19.
西笑 指对帝都的仰慕和对功名的渴望。古代多以长安为都城,长安在西。对西而笑意味着自己对仕途通达的渴望。桓谭《新论·祛蔽》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李白一生积极有为,抱负远大,来到长安总想有番作为。但在长安却受到权贵们的排挤,而唐玄宗也只不过是把他作为宫廷御用诗人罢了,后不得不愤愤离开长安。所谓“十年罢西笑,揽镜如秋霜”(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悲愤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后来“西笑”也就成了仰慕帝都和渴望功名富贵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杨玉圣先生撰文(学术正义与学术共同体——读贺卫方《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 2006.1.14,学术批评网。)指出: “周叶中教授事件几乎是再典型不过的学术不端案例”,但“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与既往的为抄袭案辩护一样,相当多的人始终为周叶中教授鸣冤叫屈,大有“正不压邪”之势;除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