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石门坎"是一个地处中国贵州边缘的山区村寨,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西北角的国家贫困县——威宁县境内。1905年,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迅速成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石门坎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云贵川交界地的教育中心、苗族文化传播中心等……这里创办了中国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霜 《教育文化论坛》2011,3(3):101-108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是个偏僻、边远的苗族小山村,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百年间石门坎苗族教育经历了从无学校、无识字人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贵州乃至世界闻名的"苗族教育圣地",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博士等苗族人才,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最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与本地苗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在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石门坎苗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从边缘崛起到繁荣引起众多关注,本文从石门坎的历史叙述着手,探究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发现饱受压迫的苗族的政治诉求以及强烈的族群意识是产生这次苗族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一个边远苗族村寨的地名。上世纪初叶,来自英国循道公会的基督教牧师柏格里进入该地传教,在短短的20年间就奇迹般创造出所谓的"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世称"石门坎现象"。论文从探讨"石门坎现象"的含义入手,对"石门坎现象"的内容、"石门坎现象"的成因以及"石门坎现象"的衰落等进行探析,指出所谓的"石门坎现象"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产生并根植于我国黔北山区的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是近代贵州苗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6.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苗族先民创造出了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互助合作的美德。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苗族传统劳动伦理之精华,积极推动苗族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对于促进苗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当代中国文化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基督教循道公会英籍传教士柏格理来到贵州威宁石门坎,他在进行传教布道的同时,还帮助苗族建立学校、创制苗文、推行平民教育,使这个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海外天国"。当时的中、英文报刊上,也将石门坎称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贵州石门坎因一场苗文化复兴运动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三个阶段的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面相,不同的面相标示着石门坎苗族社会资本变量的不同,而支配诸多变化的不变因素却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把石门坎体育与苗族历史、复兴尝试和认同实现内在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坎体育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独特内涵,这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现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石门坎,处于乌蒙山深处,是与世隔绝的一片穷土,经济落后,文化缺失,现代教育更处于真空状态。1904年基督教循道公会的传教士柏格理走进大山,踏入蛮荒,在这茅塞未开之所传播宗教,并积极推行现代化教育。柏格理为首的传教士们以其崇高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石门坎苗族创办学校、建立文字等,使这块"荒蛮"之地展露现代文明之光,普遍提高了当地苗族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发现石门坎     
威宁石门坎是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寨,是我国大花苗聚居区的居中地点。清末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现了石门坎,在此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创制苗文,引发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教。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发现了石门坎异文化区,采取许多政策对石门坎进行文化改造。新中国建立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党和政府针对石门坎的特殊性,在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中期后,石门坎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再次成为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不到100个小时的旅途,而我们竟像穿越了百年中国的斑驳岁月。当我们从城市的水泥森林走向犬那边的苗族山寨时,情感上经历了好奇、向往、惊讶、心酸、紧张、感动……百感交集原来如此!石门坎历史上的传奇确定本次旅行出发的时间以后,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石门坎的资料——“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两北角,处乌蒙山区腹地,距县城威宁140公里。至今,乡村交通仍然是羊肠小道,村民往来依旧入背马驮”。  相似文献   

13.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县西北与云南接壤、位处乌蒙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村寨。二十世纪初在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里与当地民族同胞、尤其是少数民族精英的共同作用下,石门坎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寨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14.
柏格理是一位深入到西南苗族地区的传教士、教育家。他以文字布道,创办石门坎小学,首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实行男女同校,设置科学课程,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推广平民扫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觉。他在苗族地区的教育实践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关于贵州苗族教育研究较为细致的综合述析,初步规整出了核心文献以及各领域相关文献,结果发现,贵州苗族教育研究尚存在许多“空白”有待于开发或深入.如在宗教学领域,固然石门坎研究很具代表性,但不应拘泥于此,可扩大区域,甚至进行横向比析.唯有如此,有关研究才能得以纵深铺展,进而开拓出一片更广袤的天地任方家驰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民族极富艺术才华,中国苗族、侗族的刺绣、蜡染、织锦在中国南方民族服饰工艺文化中享有盛名。为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服饰工艺,从而促进现代服装设计发展,作者以《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为课题,以苗族、侗族为例,以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必然性为出发点,从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相关概述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中国民族服饰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即积极学习中国民族服饰工艺文化,以民族特色为基础,塑造自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贵州石门坎教育实践家朱焕章参考陶行知的《平民千字课》,编写了《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他的这种教材本土化实践给石门坎教育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朱焕章在开创发展当地教育和编写教材时,把当地群众作为教育主体,并结合苗族群众认知水平、生活习俗,增强群体认同意识,这些实践探索为当时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苗族与苗文 苗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按中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国内苗族有739.8万人,而操川黔滇方言滇杀北次方言苗语的苗族约有40万人,主要分布在黔西县、滇杀北和川南一带。 苗文是说录苗族语言的工具。1965年,英国传教士Samuel Polland(汉名柏格理)与苗族传教士杨雅各,汉族信徒李期提及等人,以威宁石门坎苗语语音为基本语音设计了一种框格式拼音苗文——老苗文,  相似文献   

19.
威宁石门坎现象,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皈依基督的史实,一直是西方宗教界和文化界不衰的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国内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石门坎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今天,历史的原因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坎,这个在我国出版的任何一份中国行政区图和全国省份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偏僻地方,在本世纪初,却是“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康藏前锋》四卷三期,1925年),该区苗族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的西南“实系首屈一指”(《贵阳时事导报·教育建设》第二十五期,1942年),国外基督教会的英文报纸也把该地誉为“海外天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