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才是兴国之源,创业之基。有了人才就有了资本,失去了人才就失去了财富。就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人才。随着完全市场化的到来,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危机,人才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是一个关系国家、企业发展命运的大事。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基本现状及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企业在稳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②要建立完善持续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③要注重业绩和贡献,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④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的人才流动机制;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和谐和充满生机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使人才层出不穷,才能使创新能力有不竭之源。本文就如何营造一个鼓励和宽容创新的宏观环境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龚放 《江苏高教》2002,(5):51-54
江苏省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着重就如何进一步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准确把握“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含义,如何为高素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有潘懋元等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有南京大学高校的实践经验交流,有优秀学生代表的成才体验介绍,有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本文综述了研讨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要创新才能进步,人有创新精神才会发奋进取,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当前我国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何呢?目前完成的一项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显示,中学生创造思维水平总体向前发展,但水平较低。初中阶段创造性思维水平随年龄增长有显著提高,但到高中阶段有所下降,高二年级降到最低水平,高三虽有回升,但仍没有超过初三时的水平。主持该课题的负责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太注重创造性才能的培养,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太小…  相似文献   

5.
整合医院的人力资源尽量避免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成为了医院之间最终竞争的主要因素.人才是现代医院之魂,人才流失是每一家医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医院一旦失去了人才,剩下的就只是一个讲话的躯壳.如何留住人才是许多医院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伟在《石油教育》2001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有的企业稳步发展,有的企业则摇摇晃晃,有的企业甚至失去了立足之地。追溯其原因,就在于企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应变能力不同。其一,立足在于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创新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其二,立足之源在于终身教育,创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知识竞争的时代。终身教育的新观念,带来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彻底变革,整个社会将树立起全民终身教育观念。立足之源在于终身教…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如何改变教育体制,如何创新教育手段等问题,论述了培养新型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语道破了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要创新才能进步,学校管理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没有创新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在创新中实现学校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9.
人类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二十一世纪,时代呼唤创新,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点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他说明了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教育的主旨是排除各种阻力,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尽可能挖掘出来。根据初中数学学科的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创新人才的品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地位和措施。笔者认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并就如何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谈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人才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入WTO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的流动具有三种可能的方式:在国内层面,大多数人才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少数人才向非发达地区逆向流动;在国际层面,很多优秀人才向外企、国外流动;国外部分优秀人才随着外资流进也一同流入中国国内,成为中国人才资源的增长点。针对人才外流现象,应建立有效开发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激发人才事业心;强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构造一种限制人才外流的“文化壁垒”;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多渠道、多阶梯的升迁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要素,21世纪的世界发展避的变化与差异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引进,应用和保护。然而,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流动的,这种流动是永恒的,是多变的,是健康的。同时告诫人们: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教育的发展,乃至教育制度不断变革与教育体制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人才激励机制滞后是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人才激励机制缺陷的分析,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创新人才激励方式、转变人才激励观念,是欠发达地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石油石化企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才流失日趋加剧,人才"流"与"留"的矛盾日益突出。正确认识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制定留住石油石化企业人才的对策,辨证的认识与处理人才流动与人才留用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管理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和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振兴安阳经济,打造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要素.要坚持德才兼备而不求全责备的人才标准;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才的特点,时时处处尊重人才;要坚持以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自动离职现象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自身却面临着人才不同程度流失和师资紧缺的窘境。为此,我们应对高校人才流动的特点和高校教师“不辞而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事业留人、加大知识要素参与分配力度等方面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切实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现象越发频繁,这对于正值青年期的高职院校,不论是办学效益、办学质量.还是办学声誉等方面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何吸引人才、防范人才流失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教师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高职院校教师流失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人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突出,举足轻重,而人才素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结构为事业心和责任感,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身体条件等。  相似文献   

19.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我国高职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国外职教师资培训的经验,我们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为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3-4):104-111
The basic task of educational work is to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to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gain or loss, of educational work, we must, in the final analysis, evaluate whether it has trained excellent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every front. We say that the pre-Cultural Revolution educational work line was correct, that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ose seventeen years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 "two estimates" must be criticized. The strongest basis for argument is that in that period not only were the vast numbers of qualified personnel trained and despatched by the educational front not matched by that of any other period in our nation's history, but also that many of them were truly outstanding. By now they have become the mainstay on every front, and they are the main strength on whic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relie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that now, when we are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adjustment, reform,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 we naturally must first consider how to reinstate the good experience and good tradi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which have been proven correct and effective through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