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晨曦辑 《金秋科苑》2012,(20):41-43,47,44-54
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大奖——诺贝尔奖(2012年度)揭晓,让每一位华夏儿女欢欣和鼓舞。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颁发以来至今,终于在这一世界级大奖颁发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诺奖。 诺贝尔奖有7个奖项: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丈学、和平、经济、地球(环境)。当诺奖揭晓后,中国一些专家纷纷解读诺奖各个奖项。  相似文献   

2.
每年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在诺奖颁发之前,一个另类的“诺奖”--“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抢先揭晓.这个听起来有点山寨的“搞笑诺奖”始自1991年,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设立,主要颁发给那些“乍看之下让人发笑、尔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3.
每年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在诺奖颁发之前,一个另类的“诺奖”--“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抢先揭晓。这个听起来有点山寨的“搞笑诺奖”始自1991年,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设立,主要颁发给那些“乍看之下让人发笑、尔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4年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再次将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燃烧起来。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设立的奖项,主要表彰那些对科学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悠悠110余载,诺贝尔科学奖已然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顶级、最权威、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其权威性和神圣性不可侵犯。但就在2013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南开大学教授朱晓晴连发三篇科学论文,否定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给那些至今还在盲目追求迷信学术权威的人一声响亮的警钟。为了弘扬这种敢于和权威"说不"的勇敢精神,鼓舞国人永攀科技高峰,本刊记者黄鑫日前专访了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以下是记者的采访录摘要(经过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自然科学领域1901-2011年550名诺奖获得者生平及获奖数据的详细统计、分析得到110年来自然科学领域诺奖获得者获奖年龄、最高学位获得年龄以及成果年龄的详细变化.深入分析成果获得时间的本质后,将“1901-2011年诺奖获奖者科研创造峰值年龄”转化为“诺奖获奖者在1871-2004年平均成果年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10年中,诺奖获奖者平均获奖年龄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成果年龄的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同阶段内诺奖获奖者的平均成果年龄变化幅度因学科不同而略有差异.其中,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呈稳步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6.40岁和6.82岁;物理学奖先有一定下降后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体上升2.95岁.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科研创造峰值年龄现在处于44-47岁.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没有100年的历史。1901年在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时,也许是经济学还不像现在这样显赫重要,也许是诺贝尔本人把经济学作为一门无客观标准的伦理科学,经济学并不在授奖范围之内。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  相似文献   

8.
从21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出发,依据钱学森的技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结构思想,对诺奖成果的科学性质进行判断和分类。诺奖数据显示,近15年来,物理学领域呈现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明显地出现了趋向技术科学一边倒的局面。这意味着,仅从基础科学层次出发不足以实现接近诺奖和提升科技实力的宏伟目标,必须重视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1901—2016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及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等情况进行考察后,又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和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高达43.35岁;获奖时滞长达28年。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左右;并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而且在建党100周年之前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  相似文献   

10.
2014年9月10日,中国第30个教师节之际,上海市科协举办了题为“对话诺奖大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从青少年做起”上海科协大讲坛活动。本次讲坛邀请到了199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厄温·内尔,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原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世界知名科学教育活动中心——XLAB实验室创办者和负责人伊娃·玛利亚内尔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共同为上海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致辞,副主席王智勇、李虹鸣,秘书长王凡立出席大讲坛。讲坛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