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西部地区原生态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是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因其子生态系统众多,形成功能生态系统群。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民间音乐功能丧失或变异,因而生态系统产生变异,出现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为了做到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发展,须构建以文化价值为内核、保留原生态民间音乐本质特色和精髓的再生态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陆栋梁 《广西教育》2014,(35):37-41
我国西部地区原生态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是原生态功能生态系统,因其子生态系统众多,形成功能生态系统群。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民间音乐功能丧失或变异,因而生态系统产生变异,出现变生态功利生态系统。为了做到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双重可持续发展,须构建以文化价值为内核、保留原生态民间音乐本质特色和精髓的再生态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历史的变迁,原生态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也在随着人文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大多存在于民间艺人口头上的原生态音乐,就其音乐"传承人"一说,其现状,岌岌可危。然而还有些许音乐学者认为原生态音乐研究多数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对于原生态音乐进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就原生态音乐是否适宜进课堂、原生态音乐进入课堂该如何做到对我国传统民间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之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原生态音乐,就是不同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音乐和民间歌唱形式,它们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但在当今社会,原生态音乐却越来越不受人们认识和重视,如何保护和发展原生态音乐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东地区因其独特的人文背景、生态景观和多语方言生境,形成了富有特质的原生态族群音乐,发掘整合这些宝贵的民间音乐资源,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音乐教学改革和音乐课程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达到原生态族群音乐活态传承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原生态音乐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存在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本文通过总结原生态音乐的价值,分析我国原生态音乐现状和当代意义,对保护和传承原生态音乐提出了建议,主要阐述了原生态进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其困境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在洗尽了铅华后,应该回归本色,应该回归原生态。原生态,说法出自于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唱法给人以朴实自然,毫无雕口做作之感。原生态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经济和国力都十分强盛的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也得到飞速发展,这两大音乐潮流之间有着很多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音乐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再加上音乐的特征、加工方式等不同,呈现出各自的审美特征与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服务对象及用途、加工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唐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二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使我们联想到学院派和原生态音乐之间的关系,期望通过分析,对唐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有全面的认识并为我国民乐的发展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陆栋梁 《广西教育》2014,(27):50-52
分析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撑性因素和支撑方式,针对各种支撑方式的利弊,提出遵循原生态民间音乐因素、人才谋略因素、政策策略的原则对各支撑性因素进行重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教学,在洗尽了铅华后,应该回归本色,应该回归原生态。原生态,说法出自于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唱法给人以朴实自然,毫无雕口做作之感。原生态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上。崔峦先生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赋予了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简单而深邃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原生态民歌和唱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喜爱,原生态歌唱不仅仅是一种唱法,更是一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风格,它的音色和发声状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抓住机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掘原生态音乐资源,培养出既有音乐专业技术,又具有人文背景和文化素养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传承基地。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人们用一种更广泛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及传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阐述,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属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对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保护、开发、利用能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提升,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进行,提升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土民歌与民族声乐教学是根和叶的关系,民歌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五河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一朵奇葩,其种类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地方风格鲜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五河民歌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开展特色教育,对于五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和培养具有个性的声乐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歌改编是大众流行音乐中突出的文化现象,从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音乐影像传媒业的发达,许多通俗歌手将改编后的传统民歌作为自己翻唱得对象,使传统民歌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流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歌经典借助于流行音乐从而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而不至于在工业文化的社会中,成为被遗忘的精神之流。但是,改编后的传统民歌由于背离了当初孕育其产生的语境,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以改编民歌《走西口》为例,由于其节奏、曲式的改变,导致歌曲的情感内涵的漂移,使传统民歌中那种苦难离别的情感叙事,变身为语境暧昧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叙事。音乐的风格也从自然质朴带着某种人生沧桑感的凄美,转变为细腻、缠绵甚至带有几分某种娇柔做作的妩媚。这种民歌经典重述的两难,也是文化工业时代,传统民间音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肖灿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0):15-17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它以其优美婀娜的舞蹈动作,清脆悦耳的杯声和客家味极浓的山歌调式改编的音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它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成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民俗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民族民俗音乐活动研究、民俗音乐研究范围界定、民俗音乐的研究意义等方面。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利用地方志所蕴藏的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料,以整理文献的方式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来探索音乐在岁时节日风俗活动中的具体形态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贺州民间音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提升到较高学术的层面上来。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掘民间音乐,研究贺州民间音乐本体及其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依托贺州民俗旅游,加快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开创贺州民间音乐保护的新局面;同时,发挥高校的传承优势,确保贺州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后继有人。以音乐学、语言学、音乐教育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探讨多元文化音乐的实施及其对贺州民间音乐传承、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特定的多元文化基因塑造出朗朗上口的艺术特色,客家山歌融入视唱练耳教学,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内涵和多元传统音乐特色,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文章从音准练习、节奏练习、视唱练习三个方面融入,改变原教材多西方少传统的缺陷,丰富了教学内容,植根侨乡因材施教,提高兴趣传承客家文化,延伸海外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20.
陈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52-154
茶亭十番音乐,是产生在近代福州城市文化中心的民间音乐。十番音乐的产生源自城市文化需要,其发展则来自市民的积极参与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它生存的土壤正是福州丰富的民俗活动。十番音乐的精神内涵,满足了市民自由奔放的文化心理,其艺术特色也与市民文化中的欢快、哗闹的格调相吻合。在十番音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民间大众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