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部曲”开启乐感之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美 《儿童音乐》2014,(1):42-45
小学民族管弦乐队,是由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组成的乐队。各个声部的配置都按高、中、低的音域进行搭配,因此能发出具有立体感的混合音响。这种既能演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又能发出宏大、辉煌、具有交响性音乐的乐队,得到了小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相似文献   

2.
李远红 《考试周刊》2011,(65):146-147
在舞蹈啦啦操教学中.音乐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师生应正确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层次、不同舞种认识、研究和运用有关音乐的选配及应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音乐节奏、旋律和音乐赏析的训练。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敏锐的乐感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节奏与韵律,加深对舞蹈动作的深刻理解,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完成啦啦操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3.
乐感,一般是指人们对音乐的一种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由于各人对音乐感受的程度不同,对歌曲的感情表达也会有所差异。根据几十年音乐教学的实践,我以为对学生的乐感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音乐欣赏和演唱,通过对各类不同风格的歌曲品味,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塑造出不同音乐形象,创编出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音乐表演,绝不仅仅是纯技巧的显现,技巧是载体,情感才是目的,而乐感,正是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的表达,是音乐表演的灵魂。乐感虽有先天差异,但通过后天培养,完全可以逐步提高。具有丰富音乐性的视唱训练,就是培养乐感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小学音乐教学,不是单纯的音乐技能训练,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认知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对音乐整体感受,发展音乐想象力,培养音乐感知力。本文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燕 《天津教育》2022,(3):135-137
<正>小学阶段的音乐与美术学科都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美感,不同的是美术属于视觉范畴,而音乐学习属于听觉范畴。培养学生的乐感主要是指让小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认知与理解音乐。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则主要是指让小学生具备判断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鉴赏能力必须从小学阶段抓起。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价值(一)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自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以来,音乐教学已不再简单地停留在教会学生唱歌层面,  相似文献   

7.
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体验是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和首要任务。良好的乐感是从事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审美素质的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乐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乐感",即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表现力和想象力)。它包括了音乐的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力度感、速度感、和声感、调性感、形象感、想象感等多方面内容。"乐感"的好与差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体的音乐天赋,社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学生素养全面性的关注,"音乐素养"这一传统概念又重新摆到教师的面前,所不同的是,人们不再认为音乐素养就是那种"唱几个小曲,用几种乐器……"的组合,而是指人在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融会贯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丰富情感。当音乐素养被赋予时代气息时,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细细咀嚼这蜕变后的"音乐素养"。在我们苦苦探寻音乐素养内涵的过程中,我们幸运的发现,原来构成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9.
乐感作为学习音乐必备的一种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需要培养的目标之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教师需要重视音乐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注意将音乐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注重对学生的音乐训练,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开展音乐剧表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并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但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节奏训练与实践活动两分离,从而使音乐课中节奏训练显得枯燥难学,学生兴趣不高。但如果教师能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效果则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浅谈手风琴乐感的培养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风琴的音乐魅力在于“情”与“琴”的结合,这种音乐感觉对于学习和演奏手风琴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和演奏中,我们必须产在意培养和提高这种音乐感觉,方法是把演奏技巧和基本乐理的学习同步化;自我欣赏倾听自己的琴声;恰到好处地控制间箱来取得手风琴音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学习、从事和爱好音乐的人来说 ,乐感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本文以音乐要素中的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为例 ,介绍了乐感与音乐要素之间较全面的关系 ,指出在音乐活动中 ,乐感除包括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 ,还包括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 ,并不一定是先天的 ,通过训练和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文中除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钢琴教材和乐曲外 ,还提出了培养乐感有益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音乐就像浩瀚的大海,音乐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教师的任务是在有限的课时里,引导学生在面对"大海"时能体会到大海的浩瀚、壮阔以及绚丽多彩,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去探索、领略它的风采。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带动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  相似文献   

14.
正什么是乐感?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音乐的表达能力。具体内容包括: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等。有人说乐感是天生的,是爹妈给的,意思是说有人生来就音乐感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有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可能的。是不是这样呢?确有一些人生来对音乐有非凡的感受能力。如:肖邦小时候听到某种音乐就会哭起来;日本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中国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感动得泪湿衣襟,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确实超  相似文献   

15.
李秋雨 《江西教育》2022,(15):77-78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乐感思维是感知音乐、培养音乐审美情趣、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乐感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音乐视听关联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获得鲜明的音乐认知,还能发展音乐鉴赏能力,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用它的优美的旋律抒发着人们丰富多彩的感情,以它无穷的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激发他们对  相似文献   

17.
刘杰 《文教资料》2008,(18):212-213
音乐美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业余管乐队是音乐美育第二课堂的很好组成部分.业余管乐队的纽建及训练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乐队编制、乐队成员、乐队管理、乐队训练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可以让舞者在舞蹈中表达情绪、衬托舞蹈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编排舞蹈动作。舞蹈的动作和故事情节也是在音乐的起承转合中进行的。然而对于舞蹈者真正步入舞蹈艺术境界,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而入木三分的表演,做到"舞中有乐,乐中有舞",舞者之乐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目前,很多中小学以及大中专院校,都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铜管乐队。乐队的组成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那么乐队演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的音乐素养、训练方法和组织能力的高低。作为乐队指挥,他不仅应当懂得音乐理论,还应具备良好的视谱及听音能力;同时要熟悉乐队,了解各种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也是越来越重视了。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音乐的差异性,同时教师也可以穿插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放松,用舒缓的音乐来治疗学生的情绪,以此来有效改善学生的负性情绪。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帮助学生在学习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