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什么能让人感觉如梦如幻,却是至美纯净?有什么能让人心生波澜却满脸沉静,灵魂颤动却呼吸均匀?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地、无与伦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世界遗产,无疑是最动人心魄的。那些人类祖先积累留存或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世界遗产,成为了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杨磊 《新闻前哨》2007,(11):39-40
是什么让我们对这些新闻作品和文艺作品印象深刻?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答案是:人,人的命运以及作品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什么是人文关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核心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人文关怀发自人内心;关注人内心,也最容易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3.
《出版经济》2005,(2):1-1
刘司长,您好。我们注意到这次北京图书订货会向民营批发企业敞开了大门,请问新闻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司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让民营书业人会的呢?民营书业人会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儒家文化与成功人生。这其中,有很多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词语。但事实上,我们若认真加以研究这些词语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或者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因此,我所讲的第一个话题是:什么叫儒家文化?第二个话题是:什么叫成功人生?我在讲到儒家文化与成功人生的时候,我还有一个副标题——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即在现实生活当中,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是不要让人讨厌,从而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所谓成功人生,首先,得做到不让人讨厌:其次,得受人欢迎。一、什么叫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什么呢?从它的来源角度定义的话,是在两千五百多…  相似文献   

5.
这也是生活     
中国人的一天,李昕樾、李玉编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当我们为着生活奔波,地铁上拥挤的人群,似乎都长着同一副面孔,有着同样的表情,每一天过着同样的86400秒,又有什么能证明我们在世间的唯一性?是什么构成了你我的独特意义?《中国人的一天》记录国人不为人知的或甜蜜或辛酸的专属24小时。记忆的日渐浅淡是人类又爱又恨的特质,让人忘却昨日的辛酸,却也让我们生活的意义变得缥缈。时空的隔阂让人类关注自身比关注他人要来得容易,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有些合作关系持久不变,有些则如昙花一现?为什么有的人让你一见如故,有的人却总是与你意见相左?成功的合作有哪些相同之处?从优秀的合作者身上我们都能学到些什么,这些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有怎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屠杀始于1937年12月13日,持续六周,中国官方统计死亡人数为30万人,而日军残杀、虐待南京军民的手段更是令人发指.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两个民族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它时刻敲打着我们,向我们发问:到底是什么让人性的邪恶面在这六周内完全失去了控制?到底是什么让侵华日军对自己的同类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暴行?  相似文献   

8.
麦克卢汉在其第一本著作《机器新娘——工业时代的民俗》中提出,人类的文化史上,媒介和技术是塑造我们生活的力量。但媒介究竟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它改变了什么?它通过何种途径改变了我们?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中,他试图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让人们理解媒介带来的  相似文献   

9.
是什么让我们远离工作?曾经热情高涨的工作激情跑到哪里去了呢?曾经在工作中激情飞扬的自己到哪去了?激情在哪?是谁偷走了我们工作的激情?《拿出你的激情》这本书让我们认清所面临环境和局面,规划出一种富有激情的职业生涯和生活。  相似文献   

10.
通讯,过去也叫通信,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体裁之一。在报纸上,除过“消息”这种体裁用得最多以外,其次就要算“通讯”用得多了。因此,有志于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不能不掌握通讯写作这个“常规武器”。 什么是通讯?通讯和消息有什么区别?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篇报道。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是什么?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新媒体的传播进行有机结合,资源共享,而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形成联动的媒介产品。但是,媒体融合并不只是简单线上传播,如何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与交流?让这种交流突破媒体的覆盖面与互联网,走出国门,这也值得我们去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一切事物都有深奥的规律,无论你是什么角色,让我们如同世上每一个人那样去追求真理,接近真相吧!也许因为是女人,所以会坚定不移地将所有问题杂糅在一起,为什么不可以?如果说我们的职业是一架跑车,那么"热情"就是不可或缺的"汽油"。只要把油门踩下去,管它什么问题、什么方式,女人的一  相似文献   

13.
袁岳 《图书馆杂志》2008,27(5):81-88
袁岳: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多人都说中国国情是什么?老外在我们中国做生意,我们会说他们不懂我们的国情,人家就请教你了"你说中国国情到底有些什么啊?"我们会发现国情也不容易说出来,我们到底是什么国情跟人家不一样?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国情有两样法宝.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末记者节的确立,让我们这些辛勤的新闻工作者又多了一分社会的尊重。但在让我们兴奋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记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着我们不断地思索:明天的新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日本首席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首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他对音乐创作的想法。这是一部大师的纸上音乐札记:为什么久石让能够创作出一首首打动人心的乐曲?他是如何保有自己源源不绝的创意?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感性?久石让是如何从生活细节里捕捉创意的……我们一起来听听。  相似文献   

16.
档人忧天录     
杞人走在街上 ,担心天突然会掉下来 ,忧心忡忡 ,贻为笑话。我安居室中 ,信手翻阅一本刊物 ,其中有论及殷墟甲骨不是档案的一篇文章。读着读着 ,浮想联翩 ,蓦地也产生了一种忧虑 :那些玩意儿是不是档案且不管它 ,但它毕竟是前人的文化遗物 ,可以让今天的考古学家怀着敬畏的心情 ,俯身跪地 ,操铲执刷 ,小心翼翼地掘地以求 ,然后苦苦钻研 ,青丝变成白霜 ,写出几部砖头厚的专著来 ,让人们争论不休地吵吵着去读。那么 ,我们的后人呢 ,他们在几千年之后挖什么 ?还挖我们尚未挖尽的我们先人的遗物吗 ?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人去挖的东西是什么呢 ?有这…  相似文献   

17.
出版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即便是最漫无目的阅读?追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开始这一生的阅读的——候鸟的队列、街上的招牌、《三字经》,小人书,还是百科全书?再想想,上帝为何将阅读这一能力赋予人类——为了让我们遵从,还是去发现? “我们每一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冀以稍微了解自身和所处,”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这本《阅读史》中  相似文献   

18.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19.
教辅的江湖     
走进一个房间,询问一位老板:您这里有什么好书?他的回答可能让你吓一大跳:“您要什么书?我们都有!”长沙民营书市4月1号报到,教辅图书安排在长城宾馆。 4月2号上午,长城宾馆人声鼎沸,300多个房间,个个爆满;走道上有的人举着彩单,有的人拿着书目,有的人在张望和询问  相似文献   

20.
SARS危机让我们重新考虑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