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的科学界定与测评成为迫切的时代课题.本研究在2009年研发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小学生研发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深入探讨积极心理品质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5600名小学生有效数据的分析,研发出了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量表由六大分量表13项积极心理品质构成,共50题.统计检验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用于大规模测评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根据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结构通过心理统计学的方法建构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科学性高、实用性强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基于对中国大学生1300名(有效数据1029人)的测量,编制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量表由六大分量表组成,共包括20个积极品质,62个题项.统计检验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大规模测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从而为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积极方向转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中学991名高中生为被测对象,采用《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2009)》《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高,积极心理品质均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维度呈显著相关,且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预测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服务体系,将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形成合力,全面参与助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4.
自信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中小学生自信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 容.本研究以326名中小学生为被试,通过理论构建、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了由 17个题项组成的中国中小学生自信量表.量表包括积极自信、自信不足、自卑和自负4个 因子.统计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大规模测评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中国教科院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率领中美专家团队,在分层抽样收集和分析全国5万人数据基础上,成功研发出中国各学段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包括:《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小学高年级(4-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至关重要.为了解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本研究使用《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了258名中职教师,并将结果与全国普教教师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大维度发展状况良好,得分最高的是超越维度,得分最低的是智慧维度;(2)在21项积极心理品质中,中职教师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感恩、社交智力和诚实,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领导能力、洞察力、兴趣和创造力;(3)在智慧、勇气和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教师得分均高于女教师得分;(4)仅在超越维度,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表现为中级职称教师得分显著低于高级职称教师;(5)与全国普教教师比较而言,在智慧和人际维度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普教教师得分;具体而言,两类群体在10项积极心理品质上也存在差异.最后,提出了培养中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师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任务,高职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分析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阐述高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内涵及其必要性,最后探讨培养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论证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建构了各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阅读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挖掘阅读素材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适宜的方式,积极地在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作为第一个以地市级为单位整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区,淄博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两年的实践经验表明:(1)抓领导、抓认识,是搞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2)抓好“阳光教师”、“快乐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加快教育理念的转变;(3)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掘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淄博市实验区将采取得力措施,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