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美国学者Maslach于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份。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  相似文献   

2.
盛艳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88-89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之后,玛诗勒(Maslach)和派恩斯(Pines)又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陶莲梅 《广西教育》2011,(11):16-17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1981年,美国学者马斯拉奇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一是情绪衰竭,即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二是非人性化或去个性化,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背景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情境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根据国际标准,它包括三项指标即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低成就感。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国外研究表明,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以至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从2003年暑期开始,我们参考采用“工作倦怠指数问卷”对河南省12个地市22所中学的教师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对596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学…  相似文献   

5.
正职业倦怠是指任职于需要连续、紧张地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工作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教师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城镇和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并进行分析,为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借鉴。一、城镇小学教师情绪衰竭程度高情感态度或情绪的衰竭是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情绪衰竭指感到精力耗尽,身心极度疲惫,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对开始新的一天是否有热情、能否接受即将开展的各种活动、是否愿意和家人经常谈论自己工作方面的事情。城镇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他们认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1974年,弗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此后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多数人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所产生的失陷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般地,教师职业倦怠可能出现下列三种反应,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熟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中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教师")是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burnout)概念由美国学者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近年来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倦怠及其干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现状述评 "倦怠"(burnout)一词原指枯竭、耗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job burnout),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概念,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心理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相似文献   

10.
“Burn-out”在英语国家里原本是精疲力竭的意思,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它引入心理学,用来代表教师行业中的职业倦怠现象。1981年玛勒斯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这是目前西方国家实证研究职业倦怠的普遍采用的指标。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教师职业倦…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urn-out“在英语国家里原本是精疲力竭的意思,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它引入心理学,用来代表教师行业中的职业倦怠现象.1981年玛勒斯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来访者;(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这是目前西方国家实证研究职业倦怠的普遍采用的指标.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  相似文献   

12.
据研究,教师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减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和冷漠。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倦怠感。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活力与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的,随后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表征着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而学校则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场所和主导因素已形成共识.本文重点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全华 《中国教师》2009,(24):13-15
<正>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与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密切相关,即情感耗竭、工作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情感耗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工作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1]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的,随后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表征着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而…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职业倦怠也称为“工作倦怠”、职业枯竭”,是一种因个体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对挫折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003年南京师大的刘晓明等对长春市199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中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问题,虽然问题不严重,但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2004年9月《法制晚报》与新浪教育频道联手推出“老师,您累吗?”的在线调查…  相似文献   

19.
据研究,教师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体育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探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应对职业倦怠,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给教师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还要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