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体育强国不单是指竞技体育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物化指标的实现,还包括竞技体育人文内涵的丰富和完善。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制度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探讨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学训矛盾"的尖锐性和"退役运动员安置"的长期性问题,从宏、微观角度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包括:树立"科学与人文"并举的体育发展观;加强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的协作互助;强化基层体育科学选材意识;继续深化"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练员进修培训政策提高训练效率;设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奖学金制度;完善体育竞赛体制,落实高校竞赛制度;引入家长干预机制提高运动员自我培养意识。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向"院校化"深化,省域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就肩负起我国竞技体育强国之梦想的艰巨任务.本文以宁夏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个案,进行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探究,以期提高竞技体育资源利用率,从而使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提出主要改革策略为:(1)提升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招收条件;(2)由可自选专业改为只限定体育专业;(3)体育教师兼职教练改为教练员队伍专职化;(4)管理制度精细化;(5)职能部门监管与评价工作经常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建设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体育系统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夺取奥运金牌方面卓有成效,但受先体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运动员难以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引证美国部分成功经验,对我国通过学校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战略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举国体制引领下,中国竞技体育在70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群众体育发展不容乐观。目前应以体育强国战略为契机,通过体育强国战略体系建立,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健身俱乐部作为一大体育产业支柱,是协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的良好中介。文章从健身俱乐部的角度来探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并试图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中外竞技体育人才投资主体都是国家,欧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通过公共教育系统实施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高度选择性的,竞技体育人才和体委系统通过"双向选择"机制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国家承担运动员的培养费用,运动员有责任和义务代表国家在国际竞技体育赛事中努力创出佳绩。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人力资本国家投资部分不能由个人或俱乐部买断,俱乐部或个人买断的只是运动员参加商业性比赛的权利,"为国争光"是我国运动员的神圣使命和强制性义务。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付出巨大的时间、健康以及机会成本,他们理应成为其人力资本使用收益的重要受益人。代表国家队参赛既是我国运动员的强制性义务,也是他们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我国运动员合法参赛权利应该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法,对"体育强国""体育大国"的由来与涵义进行考证与释义,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这两个词汇最初是出现在外文的翻译中;"体育大国"的涵义最初与"体育强国"相似;"体育强国"涵义的演进经历了"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为主"、"竞技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的体育强国之道,建议:坚持并完善举国体制,提高竞技体育队伍文化素质;树立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关系;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从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以及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现阶段英国政府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主要为以英国运动理事会和英格兰运动理事会为主导,各单项协会、学校以及俱乐部等共同管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学校化和社会化两种模式,呈金字塔形,逐级向上输送。在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中,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彩票基金以及社会赞助;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有《训练指导认证计划》(UKCC)职业教练员认证计划的保障;在培养精英运动员的过程中,与训练相平衡的文化教育以及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指导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等进行研究.提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架和科学对策:完善竞技体育的市场运行体系和机制;完善竞技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机制;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发挥政府必要的宏观调控功能;树立经营开发意识、打造品牌效应,为构建适合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职业化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竞技体育职业化必会促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缩短与世界强国的差距;还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我国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路径,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对中国竞技体育生成的历史架构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变革的走向。研究认为,举国体制的主要架构就是围绕着竞技体育发展而生成的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所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转变应在渐进的完善中逐步改革。此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也需要新思路、新跨越,需要打破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内在路径,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进行革新,重新对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系与运行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要使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不失时机地推进其体教结合的战略转变。科学发展观将是中国后奥运时期最重要的体育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运动成绩为切入点,分析中、日、韩竞技体育发展大环境的异同,得出中、日、韩三国竞技体育都是在为提高本国国际影响力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三国体育政策也伴随国家的发展不断调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虽比日本、韩国领先,但要吸取其竞技体育发展几个起伏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迅  唐成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119-120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众多高校开始了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尝试,这无疑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次重大突破。此与同时,我们有必要分析、研究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高校这一体育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现阶段教育模式进行剖析,创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在立足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与下世纪发展接轨及博采中国理论、实践之精华的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化新型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新模式的形式,就是将课内外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素质教育、地域差异、休闲娱乐、民族体质、体育与智力、终身体育、体育与未来工作、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包括更新课程观念、素质教育、技能教育、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形式、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考核、俱乐部、运动训练(包括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综合评价)等等作为整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愈演愈烈,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竞争可以演化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因此,如何来更好地把握竞技体育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培育、维护和提升竞技体育事业的竞争力,在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体制转型的四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易剑东 《体育学刊》2006,13(1):8-11
在北京紧锣密鼓筹办奥运会和体育部门全力以赴准备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未雨绸缪地思考中国体育体制面临的转型问题很有必要。研究表明,奥运会赛场的竞争是非充分、不完全、未对等的竞争。高度重视运动员成绩的成本核算与报酬问题、保护职业体育市场中民间投资者的热情、给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员)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务实中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各级政府保障对群众体育的经费投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腾出精力关照群众体育,职业体育俱乐部建立和健全运行机制是构建中国体育大厦的重要荦措。取消全运会闭幕式上的金牌、总分公布与排名仪式、大力强化单项锦标赛的地位、扶持高校探索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等是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实现中国体育体制转型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分析中、西方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全过程,讨论了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基本思路。指出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形成,既要吸收和引进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理论和枝术,又要认真地总结我国近、现代竞技体育的实践经验,更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综合提炼出符合中华民族特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式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9.
竞技回归教育 完善举国体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潘前  陈伟霖  陈榕 《体育学刊》2004,11(2):18-20
我国竞技体育运用举国体制,在世界体坛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这种举国体制存在“体教分离”的弊端,因而产生了人、财资源浪费,学校体育发展滞后以及两个战略的实施受到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顺应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以竞技回归教育的方式来完善举国体制。讨论了新举国体制的使命、特征、模式与实质,并且对竞技回归教育的条件与前景作了论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