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语堂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其中的《莺莺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与原作相比,林语堂翻译的《莺莺传》在人物和内容方面均有改动.在翻译时林语堂也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他的译本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外国读者理解.通过分析《莺莺传》编译策略,探究林语堂译作获得成功的因素,以期为中国传统小说英译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2.
宋代民众在信仰方面奉行"唯灵是信"的原则,民间信仰的对象亦是多种多样,蛇信仰是其较为常见的民间信仰形式之一.《夷坚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蛇信仰的事例,这些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了解宋代蛇信仰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夷坚志》中的蛇有着福祸并行的双重意象,反映了普通民众信仰中情感与利益的纠葛.  相似文献   

3.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2002年的成名之作。书中的主人公派在沉船后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227天,在经历了肉体和灵魂的重重考验之后,派凭着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和爱,最终抵达了彼岸,获得了救赎。通过从圣经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圣经意象,圣经场景等,论文得出结论派的海上漂流之旅是一次宗教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4.
德国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抒情性的浪漫主义风格歌曲.舒伯特,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只有短暂的三十一年,但却谱写了德国艺术歌曲的永恒.《菩提树》就是其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作曲者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为听众描绘了一个流浪者独在异乡旅途中的心理波折,把一首歌从音乐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不但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更反映出作曲家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国内外著名的翻译家,其翻译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其美学思维中。选择其代表作《浮生六记》,分析在该译文中表现出的美学特性即音韵美、对称美、动态美和形态美,让其中的恬适和优雅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林语堂笔下,孔子"圣人"的形象被消解而还原为集喜、怒、衰、乐于一身的普普通通的"真人"。林语堂对孔权的评判是结合现实进行的客观评价,对《论语》的解读带有自己的率性与见解。  相似文献   

7.
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C.S.路易斯的《天路回程》皆通过寓言和梦境叙事、讽喻和标名的手法,借用主人公历经艰险抵达天家的经历,寄予了不同时代背景中的作者自身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灵魂之救赎的渴求。不同之处在于《天路历程》诗歌部分以及圣经典故的引用更多,而《天路回程》额外描绘了人在获得信仰之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银幕上的经典女性形象有很多,但是如果引入"社会主义的信仰表达"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当电影艺术家在涉及"非现世的世界"的时候,怎样处理这个可被表述为"封建迷信的世界",不同的艺术家将会选择不同的态度;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也会选择不同的态度。本文选取《白毛女》《祝福》和《李双双》三个创作于新中国17年时期的影片,借助这些影片对喜儿、祥林嫂和李双双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试图证实以下判断:存在于不同艺术家个体和时代之间的关于信仰表达问题的差异,经过历史的流变,到1958年以后,那种被称之为封建迷信的"信仰",将会被另一种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或说是共产主义信仰完全代替。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乌托邦,也是关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真实经验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双重显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中几个片段的欣赏,以管窥的方式分析了林语堂译本的译文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并进而提出了笔者个人在典籍翻译上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0.
张公善 《职大学报》2012,(5):32-34,7
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爱情主义,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即生活主义。《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竞技体育的诚信缺失与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道德基础,也是竞技体育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对竞技体育诚信缺失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竞技体育将面临商业化与体育的"善"的背离,高科技所带来的道德问题,兴奋剂愈演愈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竞技体育诚信缺失的现状,对此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其中,伦理道德建设、体育法律建设和体育机构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散文以世俗琐事入笔,谐趣生动地描写普通市民的生存状态,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呈现对卑微生命的哲学思考。散文中的幽默话语有的合乎现代言语幽默语言学层面的标记信息量原则;有的通过漫画的笔触突出放大局部描写,造成与常规认知框架不一致的现象,形成读者的认知反差,产生幽默效果;有的则是通过嘲讽或自嘲人性缺陷,渲染世俗生活的繁琐,在贬抑之后反映的是真实性情的比量标准。散文中的幽默元素不仅为从语言学层面考察现代汉语幽默提供素材,更为现代汉语幽默在审美范畴提供典范。散文中呈现的幽默观既是对人性缺陷、文化固执的嘲讽,更是对真挚、自然的守候。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新士林哲学背靠天主教信仰,融会了中古士林哲学、新士林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有神论"学派,"信仰"与"理性"的融通问题成为台湾新士林哲学最有特色、也最具争议之所在。要打破目前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的"概论"现状,给予此种学术以客观评价与定位,就必须深入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明确其信仰背景,确立其信仰导引下的标志性哲学概念,进而论证标志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搜集《西游记》中助词“将”的用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助词“将”的性质的界定、助词“将”所出现的各种结构类型及与明代之前出现的助词“将”的使用情况的比较等方面的描述说明,发现了《西游记》中助词“将”在明代所出现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有论者认为《三侠五义》的灵魂人物白玉堂是甘受招安的投降派,从而批评书中英雄人物是“驯服的走狗”,该书“也没有什么思想见地”。而笔者认为:白受封非其所愿,是受到江湖兄弟的情感绑架,才暂时蛰伏于开封府。作者着意刻画了他的苦闷挣扎与逃离。因此不宜简单认定《三侠五义》宣扬奴性。  相似文献   

16.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翻译家,是把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引领着中国近代文化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着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观照以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翻译,则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政治在塑造中国文化身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定型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演化过程。唐五代时,变文文体流行,而西游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从现有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并没有一部以西游故事为题材的变文流传下来。然而当时多种形式的西游故事流行,变文的初衷本在于敷演佛法,变文的文体、内涵与西游故事有颇多交集之处,而后来的西游故事的表达形式乃至佛教知识的错误和《取经诗话》中的声误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唐三藏取经变文》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游故事的东西流衍形成,孙悟空逐渐成为民间崇祀的对象。其始或在南宋,元明清三代曾经兴盛,至晚清归于消歇。此俗前后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份业已消失的民间文化遗产。今见文献中孙悟空崇祀之俗最早似起于福建,而至少云南、湖北、甘肃、江苏、山西、山东等地也比较流行,实际流行的区域可能更广。明末以至清代的孙悟空崇祀之俗为宋元流风,但也不排除百回《西游记》成书后的影响。但是,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肯定受有此本成书以前孙悟空崇祀之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采用白话写成,使用的词汇种类多样、各具特色。其中的自称词十分丰富,既有自称代词,又有自称称谓,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章对《西游记》出现的自称词进行细致的归类与概述,对部分自称词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语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薛宝钗与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象征意象 ,薛宝钗象征着合理的物质世界 ,林黛玉象征着自由的精神世界 ,她们共同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 ,在书中称之为“兼美”。薛林二人共存的历程 ,正是兼美理想的凸现、矛盾与消亡过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