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从两个教学案例《水调歌头》和《看云识天气》引发出如何智慧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的思考,提出课程资源选择、开发和利用的真正决定者是教师;课程资源就在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在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一是对课程资源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是对学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不断追问教学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关键。为了实现本轮课改中间小学科学课程肩负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科学教学中必需加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文章在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科学课程资源意识,拓宽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履历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其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充实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学生履历性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差异性和过程性等特点。教师需要树立资源意识,对学生的履历进行开发与二度开发,让学生的履历进入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学生履历性课程资源,能够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教学方式、深化知识理解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要从室内走向室外,从课内走向课外,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学校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广阔的创造空间,不仅活化了科学教学,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熏陶,能力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克服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困难。《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调动学校、乡镇、家庭、教师、学生的积极因素,形成开发乡土文化、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科学课程资源的合力,使教师在继续教育后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的课程观将课程作为资源,超越了传统僵化地将教材作为课程的观念,为达成教育培养目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选内容;在市级、区级、学校中开发出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在课程设置上从控制转向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力建设课程共享体系;将课程改革重心下移到学校层面通过项目引领,科学提升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8.
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提到,课程资源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吴刚平等则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可以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的课程观将课程作为资源,超越了传统僵化地将教材作为课程的观念,为达成教育培养目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选内容;在市级、区级、学校中开发出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在课程设置上从控制转向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力建设课程共享体系;将课程改革重心下移到学校层面通过项目引领,科学提升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10.
潘玉梅 《考试周刊》2013,(6):102-103
新的课程对于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词汇的增加,能力要求的提高,而现有的教材有的地方太难,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再开发其他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高考的要求。作者整合了听力材料,编写了学案,利用《新概念英语》和《二十一世纪英文报》进行了辅助教学,开发了各种可以利用的英语资源,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学生视角审视,高校课程管理本身就是高校提供的一种课程。它既具有显性课程属性,也具有隐性课程属性,但更多地在隐性课程范畴中发挥其课程功能。该功能的发挥方式可以表述为:学生在“际遇”大量课程管理事件、“意识到”并“吸纳”,甚至“内化”课程事件背后隐藏的各种关系、价值观念等,实现对自我的“确认”和“肯定”,或者引发观念世界的“冲突”,导致已有社会观念与行为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我是你非"、"我主你从"、"有用无用"的关系。由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差异,其所关注问题的不同和研究中所运用方法的不同,形成了抽象层次不同的课程理论,它们从多个方面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就其应用而言,则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形式的课程理论蕴含着不同的实践观,对课程实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养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中心概念。科学素养理念在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落实情况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笔者整理出当下以科学素养为视角对"正式课程"分析的两种理论模型:"课程重点"和"课程平衡"。本文对两种理论模型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介绍、评述与比较,希望为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简称SCL)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有显著的差别,尤其对于突出实践的高职教育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着无可比挫的优越性.在“市场营销策划实务”教学中运用SCL,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自身实践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改革传统教学.SCL成功的关键在于“参与、互动、创新”,SCL实施的难点则是有效的课堂控制.  相似文献   

15.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充满信心;新课程实施中最困难的问题是教学评价问题;课程资源的匮乏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者问的关系;准确理解和把握“淡化概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树立数学文化观念,数学课堂上应该有一些“非数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十年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出现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其中基本问题有三个:为谁开发,谁来开发,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追求学生获得,从"校本"走向"学本";需要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走向合作的课程领导;需要明晰"三级""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走向转化生成,同时主动接纳"地方",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道家哲学的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研究》2005,26(12):32-37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体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无为”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道家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本质、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基础课程相对薄弱、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实践课程明显不足、学科课程有待精化等问题。为了调整和优化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正在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统合课程内容、重视实践体验以及加大自主课程的比例等措施,构筑"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的教师培养平台,以提高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设计香港"三三制"新高中数学课程上存在着不少挑战,包括学习差异随学制的变动而进一步扩大,加深教与学上的困难等.为了更全面兼顾学习者本身在修读高中数学上不同的需要,己发表的有关数学科新高中课程建议内容可作更深入的讨论和修订.  相似文献   

20.
课程群是指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围绕同一学科或研究主题,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结合办学理念和西安地方特色,开发交叉学科课程群,形成了体现人文底蕴与责任担当素养的"漫谈‘一带一路’"课程、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古社团、体现学生国际视野的浸入式英语课堂、体现学生实践创新的"春笋计划"申报等,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多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