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有氧能力[1]。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运动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  相似文献   

2.
耐力训练可提高人体利用脂肪酸的能力。从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转运和脂肪酸的氧化三个方面来阐述耐力训练对脂肪酸代谢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代谢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Gould2900心肺功能仪,wingate方法及多球训练的血乳酸动态变化方法,对北京、广东乒乓球队及广州体院乒乓球队男女队员共30人进行有气能力和无氧能力的测试,以探讨乒乓球运动员能量代谢的状况与乒乓球专项特点是否相适应,并根据乒乓球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系统特点及比赛中血乳酸的测定,提出在运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探讨多球训练法对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系统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测试结果反映出受试者的ATP-CP系统及糖无氧供能系统供能较好,具有较好的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而有氧代谢能力较差。多球训练的摆速和步法训练的血乳酸水平明显超过比赛的血乳酸水平,能较好地发展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概念界定、负荷量化、能量消耗、底物氧化和营养补给等方面对超级耐力运动的生理生化特征展开研究。超级耐力运动为持续时间超过6 h的单日、多日、单站、多站赛运动,学界对其与一般耐力运动负荷特点对比分析后提出超耐阈概念,并采用ECOs方法对超级耐力运动负荷进行量化。超级耐力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消耗,能量不足成为该运动的限制性核心问题。在训练过程中,可通过低碳水高脂肪或生酮饮食结构实现“生酮适应”,或在比赛前期采用“脂肪负荷”方法以提高脂肪氧化率,使参与者在强度不变的前提下,让脂肪提供大量能量。建议根据超级耐力运动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运动强度监控和营养补充方案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5.
血乳酸测试在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的测试,找出个体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训练的适宜强度,从而科学地安排训练,使运动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并利用阈值速度与有氧耐力的关系推导出运动成绩的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6.
递增运动负荷中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的心脏泵血功能,通气功能,摄氧功能较强,尤其是利用氧的能力较强,达到优秀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水平。赛后血乳酸恰在无氧阈水平上下,平均心率(陈式175.5次/min,42式167.1次/min,杨式155.1次/min)属有氧代谢的中等强度运动,男、女队员的血红蛋白普遍较高。认为缓慢圆活的太极拳运动能获得如此好的心肺功能反应与太极拳演练时注意拳式呼吸和运动训练强度恰在无氧阈水平及其“意气运动”的特点有关,根据太极拳运动员的氧利用率高,推测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细胞的内呼吸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还需加强对外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分解供能的实质是某些氨基酸(主要是支链氨基酸)氧化供能。“副油箱”运动营养制剂以三种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为主要成分,为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提供储备能源。经运动员服用实验证实,“副油箱”运动营养制剂能明显地改善心肺功能,减少乳酸积累和加快乳酸代谢,维持血浆氨基酸代谢平衡,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做功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体内脂肪酸(FFA)与糖相比具有贮量大、单位质量贮能高等特点,是长时间运动的理想能源。研究认为有氧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对脂肪的氧化能力,但有关脂肪的研究远没有对糖的研究那样深入与广泛。结合近来的有关脂肪代谢的研究成果从脂肪组织的脂解和FFA的运输、FFA跨肌肉细胞膜的运转、肌肉中甘油三酯(IMTG)的动用、FFA跨线粒体膜的运转4个方面作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动生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许多研究证明,运动中乳酸的产生与体内是否缺氧无关,并指出“氧债”、“氧亏”、和“无氧阈”是3个错误概念,提出了“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概念。近年来提出的疲劳控制链或运动性疲劳突变理论,都力图从多方面说明疲劳的发生原因。运动可使骨骼肌纤维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延迟性结构变化,与胞浆Ca2+浓度的延迟性升高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运动可使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可造成组织损伤。研究表明,运动员肌纤维的机能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大于心肺功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深到细胞、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不仅可以作为细胞水平的能量感受器,还可以通过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机体整体的能量消耗和能量摄人。运动等应激可以激活AMPK。参与调节骨骼肌葡萄糖代谢和脂肪酸氧化等能量代谢过程。运动训练可影响骨骼肌AMPK基因表达,进而参与到运动训练的机体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求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最优效果,采用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省属3所高校10名男子1500m运动员运用5级递增负荷法进行无氧阈的测试,并对心率和血乳酸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1)无氧阈强度时血乳酸与心率的变化曲线高度相关,可以用心率来代替血乳酸指标指导训练,是1500m训练中控制运动强度的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2)高校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可以参照171±9.2这个范围作为男子无氧阈强度的临界心率,以3.9mmo1/L作为乳酸无氧阈的临界值。(3)在实际训练中可以采用低强度训练负荷、长时间中强度耐力训练和间歇性大强度训练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运动状态下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供能水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血乳酸、无氧功率测试等实验手段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供能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套路演练、实验室成定量负荷等不同运动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试者心率最大值、血乳酸最大值、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及30秒无氧功率下降率均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进入运动状态的机能动员快、最大负荷时机能水平高、运动后恢复快。提示: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是限制耐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能训练中,无代谢氧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耐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血乳酸、无氧功率测试等实验手段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无氧供能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完成成套动作演练、实验室完成定量负荷等不同运动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试者心率最大值、血乳酸最大值、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及30 s无氧功率下降率均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入运动状态的机能动员快、最大负荷时机能水平高、运动后恢复快.研究启示: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是限制耐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能训练中,无代谢氧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肌氧含量与血乳酸浓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运动过程中人体骨骼肌组织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与个体乳酸阈间的关系.方法:用近红外三波长肌氧监测系统,对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作等级性递增负荷运动时,局部骨骼肌组织中的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进行了无损、连续、在体实时监测与分析,并同步测定和记录受试者的血乳酸浓度.结果: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与个体乳酸阈和运动强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为无损监测和评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状况、掌握训练强度、评价训练效果引入新的生物学测试指标和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与高脂饮食干预对肥胖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分N组(16只)与H组(32只)普食/高脂饲喂造模8周,随后分为NNC组、NNE组、HHC组、HHE组、HNC组与HNE组,NNC组、NNE组、HNC组与HNE组使用普食饲喂9周,HHC组与HHE组继续使用高脂饲喂9周,NNE组、HHE组与HNE组进行9周耐力运动干预。结果:高脂饲喂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表达减少,分裂蛋白FIS1表达增加,耐力运动干预增加了高脂饲喂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MFN1、MFN2的表达,降低了DRP1、FIS1的表达。结论:高脂饲喂显著降低了骨骼肌线粒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增加了分裂蛋白的表达,耐力运动干预显著增加了骨骼肌线粒体融合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了HFD干预后骨骼肌线粒体分裂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对乳酸代谢研究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乳酸被认为只是缺氧糖酵解的终产物,并且是致使运动性疲劳和运动后延迟性疼痛的主要因素。阶段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乳酸其它作用逐渐被人们发现,特别是乳酸穿梭概念的提出,对于乳酸的认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综述了近几年对乳酸研究成果,以改变长期人们对乳酸消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模拟水球比赛参数研究不同负重条件下,不同游泳时间、不同训练次数对SD大鼠BHL、MHL、肌糖元、肝糖元变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在SD大鼠12%负重游泳1-2分钟的运动训练中,递增负荷运动后A、B、C组血清BHL含量与前一组相比上升明显,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该运动的能量代谢以乳酸增加为代表,并随着运动次数的不断增加,血乳酸与肌乳酸值不断增加。(2)在SD大鼠6%负重游泳16分钟的运动训练中,随着运动次数的增加,血乳酸逐步上升(p<0.05),肌糖原逐步减少(p<0.01),肝糖原没有明显变化,血糖呈下降趋势。表明该运动的能量代谢以糖有氧供能为主,并随着运动次数的不断增加,能量代谢逐步转化为以有氧为基础,糖酵解逐步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血尿素血乳酸评价蹼泳持续训练运动量和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少年蹼泳运动进行12周持续训练期间,应用血尿素、血乳酸变化特点与规律,科学地评定少年蹼泳训练的运动量,强度和身体机能状况,及时反馈、调控训练计划。结果表明:通过应用血尿素、血乳酸指标来分析持续训练期间运动员机能状态,运动量大小及运动负荷适应性处切实可行的;持续训练法不但对女少年蹼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提高有明显效果,而且对其速度力量素质也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设计实时的肌肉组织血氧量和瞬时心率无损同步检测方案与设备,为研究高强度运动心脏的冲击影响、探讨高强度运动中代谢规律提供测试手段。方法:采用连续双波长近红外光测量肌肉中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含氧量的变化情况;采用芬兰SUUNTO心率带和自行设计的转发器及配套PC软件测量瞬时心率,进行了100m跑同步实测试验。结果:100m跑以无氧代谢为主。起跑后的前7s为无氧代谢的非乳酸功能,肌氧饱和度曲线变化不大。7s后开始消耗肌肉中储存的氧。结论:双波长近红外光组织氧测试法和运动心率无线实时采集系统能够正确实时同步地检测高强度运动时血氧和心率,揭示了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中氧的运输与消耗及心率之间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