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浩《苏诗编注集成》是清代最后一部比较有特色的苏诗注本,该书在编年上有许多新发明,对苏诗的评点亦间有可取之处,然注释绝少贡献,大多由冯应榴《苏忠诗合注》删削剪裁而成,又不标示出处,其尤为不当,还好就自己的些小发现而自我欣赏,甚至借掊击前人而抬高自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国图藏《钱廷锦评点并跋翁同龢并临严虞惇批明刻〈东坡先生诗集注〉》中翁同龢之题跋及文中严虞惇、钱廷简对苏轼诗歌的注释、评论加之与王文诰本《苏诗集注》的对比,以此来总结清代初期常熟地区的诗歌理论发展规律与诗歌创作风习。  相似文献   

3.
清代至民国间,出现了好几种苏诗笺注著作,其中查慎行的《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是成书年代最早、学术成就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一部.其书编集苏诗以作年为次,考证地名详其沿革,注解典故不乖本事,考述人物详其事迹,驳正旧注有理有据,辑录佚诗几无遗漏,对研究苏轼及苏诗有重大参考价值,加之成书年代又早①,故它在苏诗研究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和优长,《四库全书总目》才多次称道该书.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西域诗创作的高峰期,作者众多,诗作繁富.清代西域诗中反映西域风情的作品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文章从清代西域风情诗中所展现的社会民俗风情、艺术特色和创作心态三方面对西域风情诗作加以探讨,对清人笔下的西域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樊川诗集注》是清人冯集梧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樊川诗》所作的注本。冯集梧注释《樊川诗》用功颇深。凡是《樊川诗》中的名物、舆地、典故、难解的字与词,以及有关唐朝的典章制度,全都注出。当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也有不足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对《樊川诗》中诸多词语的误释。从诸多被误释的词语中择取数例进行辨正,其中难免一己之见,谨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施注苏诗(16卷)/苏轼撰,施元之注了步月楼刻本,1699东坡诗抄(16卷)/苏轼撰了唐宋八家诗,遂安堂刻木,1728苏文忠公诗合注(24卷)/苏轼撰、冯应榴注了踵息斋刊本苏文忠公诗合注(20卷)/苏轼撰、冯应榴注了苏文忠公诗合注(24卷)/苏撰轼、冯应榴注了眉山三苏祠刻本,1793苏诗评注汇抄(14卷)/苏轼撰、赵克宜辑了维扬运司刻本,1852苏文忿公诗集(12卷)/苏轼撰、纪晓岚评点了翰墨园刻本,186。东坡集/苏轼撰了宋讨钞(初集),商务印书馆(北享)出版,1914和陶合笺(16卷)/苏轼撰、温汝能纂订了扫叶山房(上海)石印,1915东坡诗话(附:补遗、苏诗纪事)/苏轼著,(日…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前三卷包括十位注者,是苏诗十注本的残余。十注本后来发展为《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类注本)。通过两个注本的对照,赵次公、程绩、李厚、宋援、林子仁、赵夔、师尹、孙倬等八人身份可以确定。十注本中傅、胡二位名下的注文,与类注本中的傅=(上++下深)、胡铨、胡仔的注文都不一致,而是分人赵次公、程绩、师尹、林子仁、赵夔、任居实等诸人的名下,这些注文的特点与所归之人的注释风格皆有吻合之处。另外,有些傅、胡名下的注文,显然出自赵次公之手。因此,傅、胡二注系后人的伪托。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9.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是较早的宋人注宋诗的本子,体现了江西诗派的阐释特色,也影响了任渊、李璧等人的诗歌注释。苏诗百家注完整集中地体现了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论,如"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是"以才学为诗"的最好诠释,"一字綮切必有来处"的理念是"无一字无来处"的直接表达,发掘诗歌中的"断以己意"之处则是对"夺胎换骨"的敏锐察觉,这些都最终体现了江西诗派"以故为新"求新求变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宋诗选本现可考者约有十五家。它们虽是对时人过度轻视宋诗的反驳,但也没有超越崇唐抑宋的时代风气,在选诗标准上多持以唐存宋的态度。明代宋诗选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成为清代宋诗选本的文献来源之一,对清代宋诗复兴起过重要作用,但作为文献又有诸多缺陷,给清代选本带来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代编纂词选蔚成风气,词选的编纂大多有着强烈的转变风气的意识,能够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如实反映唐宋词或清词的创作面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做到认真、务实、负责,从原作的校勘到词调的考证、词人里爵的还原都是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13.
考证学是清代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与一般考证学家不同,戴震比较关注孔子“有德无位”事件,认为孔子因“有德无位”而传道。该解释是戴震确立“由考证而闻道”之角色的重要依据。戴震之以闻道为使命,有其批评宋儒与考证学的双重考虑。在他看来,闻道亦有其现实社会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宋诗选本(断代)约90余种,高峰期在康熙年间,其次是乾隆、嘉庆、同治时期。道咸以降,诗坛宗宋风气日渐昌炽,诞生的宋诗选本极为有限。与历朝前贤相比,清人所编宋诗选本大致有这几大特征: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二、编选宗旨更趋多元化。三、以某一诗选为“母本”的续、删、简、补的系列选本较多。四、地域性较为明显,与江南诗性文化、私家藏书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耒是北宋中、后期颇为重要的一位诗人,在苏、黄巨星陨落之后,发挥了巨大的承传作用。然学界对于张耒的重视程度与其在宋代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相符。张耒研究,经过早期的无人问津,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并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直至进入21世纪,学界在张耒家世、生平,交游,学术、文艺思想,诗歌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然而,目前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远远不够,这一领域仍然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及其诗文研究在宋元明三代几百年间备受冷落和鄙视。但到了清代却出现了一个长达200多年的李商隐研究热潮,研究内容既有对李商隐生平经历和政治归属的考证,又有对其诗文的年系考辨、笺注、解说与评点,还有对其无题诗、锦瑟等作品进行新的诠释。研究者众多,著作迭出,成果丰硕,使李商隐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清代李商隐及其作品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其研究的总体把握,为后来学者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宋琬与施闰章均为清初著名诗人,号称“南施北宋”,两人遭际不同,诗作风格也迥异,但两人友谊深笃,一生中虽然相聚时间无多,但两人诗文往复,友情越时日而无衰,两人相知相契,相慰相藉,交游的诗文即丰富了清初诗坛的创作,也谱写了人间友谊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马周作为古代文人“发迹变泰”的典型代表,与之相关的各类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自唐至清,马周故事围绕“落魄一常何家客一发迹”的线索展开,文本形态由唐代的志怪小说、诗歌,到宋元时期的史书、笔记、诗词典故,再到明清时期出现的戏曲、小说等形式。同一“发迹变泰”的主题,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6(3):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鷟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