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了一场政治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庆历新政”仅仅搞了一年左右就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范仲淹在改革中所显示的丰富的人才学思想,也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朝政日益腐败,处境十分窘迫的时期。当时,官吏选拔晋升制  相似文献   

2.
苏舜钦政治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他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已经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日益暴露。在他出生前四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便大举侵宋,结果达成“澶渊之盟”。到他正式从事政治活动时,矛盾更趋尖锐。宋王朝在抵抗外族入侵战斗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见衰竭,仁宗不得不于庆历三年(1043)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老臣推行“欲尽革众弊以纾民”的所谓“庆历新政”。面对这种政治形势,“少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政”。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成为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他曾“数上书论朝廷大事”,并上疏范仲淹“奋舌说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4.
正【我解读】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  相似文献   

5.
<正>北宋庆历年间的那一场"新政",对欧阳修来说,是一场考验,既是政治考验、道德考验,也是智力与文章上的考验。1043年,即庆历三年,范仲淹、韩琦并为枢密副使。范仲淹旋为参知政事,锐意改革,庆历新政开始。  相似文献   

6.
略论曾布     
曾布(1035~1107年)是北宋时期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仕途坎坷,几度沉浮。他生当北宋王朝“内忧”不断,“外患”迭起的动乱年代,到宋仁宗时期(1023~1063),北宋王朝就已陷入“积贫积弱”的深渊,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地向宋王朝发出要求改革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先后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革新运动,尤其是后者,不仅在宋代,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关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变法是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政治危机严重而民族矛盾又依然存在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其时财政甚为困难,农民义军峰起,社会危机四伏,统治者深感恐惧。他们认为:“夷秋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相似文献   

8.
北宋仁宗时期 ,范仲淹面对皇朝的内忧外患 ,深感忧虑 ,上书言十事 ,主持庆历新政。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在忧患中崛起 ,转危为安 ,阔步向前。从这种意义上讲 ,探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积贫”“积弱”王朝,也是改革和革新最多的朝代,或许由于改革的原因吧,研究范仲淹者,大多偏重于“庆历新政”,而对他在庆历年间主持陕西军务的情况很少论及。为了较为全面而准确地评价这位历史人物,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0.
张雷 《教育艺术》2002,(8):44-4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发动了北宋中叶那场闻名中外的变法运动 ,旨在解决北宋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和攻击 ,“士大夫诚多不悦” ,甚至“士夫沸腾” ,同时 ,也遇到了泥古守旧的思维方式、因循苟且的社会风俗等方面的阻力 ,加之天灾频仍 ,宋神宗发生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推行改革 ,王安石不仅对改革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而且配合改革 ,做了大量的变法教育工作 ,提出了一些深刻独到的见解 ,有很多卓有成…  相似文献   

11.
真正能把功名利禄看作身外之物的人,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恐怕不合时宜,但如果在大是大非的"人生要紧处"还要顾虑世俗种种,造成的后果很可能令人遗憾。历朝历代,但凡有政治变革发生,变革者的成败功过、人生际遇总是引起后人思索。北宋仁宗朝,朝廷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加之辽与西夏还威胁着大宋的北方和西北边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命朝中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在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嘉祐四年(1059),曾上书仁宗皇帝,极力陈述政治改革之急需,提出“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王文公文集·上皇帝万言书》)的关键是陶冶人才。神宗时,为宰相,锐意“变风俗,立法度”,在政治和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后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政,破坏新法,加之神宗动摇,王安石随罢相,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课后注释“越明年”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江夏教授认为,“越明年”是“经过了第二年”或“到了第三年”。(见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从范仲淹作记的时间看,“越明年”不是庆历五年,而是庆历六年。因此,我非常赞同江夏教授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任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在任时,他采取了一些政治改良的措施,但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范仲淹被免去参知政事职务,贬为地方官。先后出知邓州、杭州、青州。在被贬邓州期间,他创作了名篇《岳阳楼记》。文正公笔下的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但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抒发千古忧思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似文献   

15.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明显转变,由颓废无为转向积极高昂。其中,范仲淹起了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范仲淹秉持济世救民、忠心报国的政治理想,并积极实践,奋不顾身,其思想和行动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士大夫学习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和兵变不断发生,使宋王朝陷入“积弱、积贫”的严重困境。“官壅于上,民困于下,夷狄骄盛,寇赋横炽”,即是当时的写照。范仲淹深为国家忧虑,主张要改革政治以摆脱严重的政治危机,他认为吏治腐败和人力不济是危机的主要原因,国家策法令的贯彻在于官员的“贤愚”。而当时十之七八的官员,忙於“迎送之劳”,“孜孜为子孙计”  相似文献   

18.
无论穷达,不忘兼济天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一个年仅六周岁、刚刚进入乡校读书的童子,从老师那里窥见一首《庆历圣德诗》,过目即成诵,令老师啧啧称奇,更可奇者,是他向老师询问诗中所颂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迹。这些人都是当世的贤臣名士,  相似文献   

19.
一、时代文化的氛围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那是一个以革新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苏轼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的创新精神,首先是时代的产物。苏轼生活的时代,在“百年无事”的承平景象背后,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政治革新主张。真宗初年,王禹偁再主张“谨边防,通盟好”;“减冗兵,并冗吏”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祁提出去“三冗”(冗吏、冗兵、冗僧)。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在韩琦、富弼、欧阳修的支持下,推行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新政。新政推行不到一年被废止。仁宗皇祐元年(1049,,文彦博主张省兵,裁减  相似文献   

20.
北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称帝后举兵进攻延州,宋王朝与西夏开始交兵,这年7月,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得到了三个雅号。其一",小范老子"。范仲淹到任后,对军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