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少年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中介式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青少年锻炼行为与锻炼意向、锻炼计划、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锻炼意向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锻炼行为,自我效能在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关系中发挥调节和中介作用;锻炼计划在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关系及在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调节效应的中介机制表明:锻炼意向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有中介式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锻炼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锻炼行为理论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有关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目前为止,健康行为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应用健康行为理论模型研究锻炼行为,使锻炼行为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理论模型己经应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锻炼行为。国外健康行为理论在锻炼行为领域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国关注健康行为的专家和学者也在不断的引进这些国外的理论不断进行本土化研究。此文试图以国内外锻炼行为理论的发展述评为媒介,为国民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提供必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市四所高校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共600人为研究对象,以量表测量和问卷调查为手段,探索了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并不直接决定锻炼行为,而是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于体育锻炼行为起作用。当身体意象高时。低的自我效能感将导致低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相反,当身体意象低时,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低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从体重自我污名的双重属性出发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双刃剑影响及边界条件。方法:采用体重自我污名问卷、亲友锻炼鼓励问卷、锻炼价值认知量表、消极锻炼情绪量表和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对3 40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体重自我污名通过锻炼价值认知、消极锻炼情绪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2)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3)亲友锻炼鼓励负向调节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4)亲友锻炼鼓励正向调节锻炼价值认知和消极锻炼情绪在体重自我污名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结论:体重自我污名显著促进锻炼价值认知的增强和消极锻炼情绪的削弱,进而驱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亲友锻炼鼓励在上述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为有效应对体重自我污名的双刃剑影响,应在巧妙运用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积极应对和防范体重自我污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身体锻炼行为转变的研究源自促进个体健康的研究,身体锻炼行为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释身体活动行为或者为了说明身体锻炼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社会生态行为理论主要考察人和它所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关系。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模型主要研究社会文化和物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考虑个体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6.
分层整群选取长沙市706名青少年研究对象,检验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应用在青少年群体锻炼行为中的行为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差异性.结果表明,危险认知、结果预期、自我能、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等变量在不同行为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阶段非连续性检验方面,对前意向者,危险认知、积极预期及自我效能是该阶段显著预测变量,总共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40%;对意向阶段,自我效能及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7%;对行动阶段,危险认知、自我效能、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5%.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显著差异性为健康行为促进中阶段匹配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德国学者SCHWAZER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该理论同时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并将锻炼行为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在无意向阶段,个体并没有要决定参加体育锻炼;在意向阶段,个体形成了参与身体锻炼的意向,但仍旧处于无运动或运动不足的状态;在行动阶段,个体进行充分的身体锻炼。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对成年人锻炼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和干预,但前人研究使用的阶段量表大多直接取材于TTM的5阶段测量方法,并不适合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3阶段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个体所在的阶段,更好地检验HAPA模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提高,以辽宁和湖南部分中学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可以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2)使用锻炼阶段量表可以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3)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青少年锻炼阶段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揭示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效果认知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一般自我效能通过锻炼自我效能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锻炼效果认知调节一般自我效能和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整体模型检验发现,一般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效能、锻炼效果认知、冰雪运动参与行为构成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2)一般自我效能和锻炼自我效能是两个不同且有联系的层次。本研究结果扩展了锻炼行为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揭示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促进大学生乃至全民冰雪运动参与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683名中学生完成了行动计划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问卷和自编锻炼行为问卷的测试。分析发现:行动计划在锻炼意图和锻炼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行动计划,且影响意图对行动计划和锻炼行为的预测力;整合的TPB模型可显著提高锻炼行为的解释力。该研究表明,行动计划是衔接TPB构念与锻炼行为的重要后动机变量,建议未来应以整合模型进行实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行为转变理论的体育锻炼阶段量表和健康信念模型的锻炼益处及障碍量表(EBBS)对320名城镇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分析了城镇居民的锻炼益处及障碍认知,以及与不同锻炼阶段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居民在不同阶段的分布较为合理,锻炼行为阶段理论能够较为精确地对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解释;居民个体对于体育锻炼的多数益处项目表示"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说明居民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规律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居民对于锻炼的障碍项目同意程度稍低,对于个体不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来说,运动障碍的作用比运动益处的作用更强烈;"锻炼环境"等外部因素只能够在短期改变个体的行为,并不能在行为的长期维持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个体的内部因素或者锻炼动机是其锻炼行为改变和维持的主要因素,这为早期的运动干预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运动行为的理论与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和促进健康相关的训练和身体活动需要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本文运用4种理论方法阐述了运动行为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信念态度理论(HMB);能力论;控制论;决定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健康信念模型;保护性动机理论(PMT);合理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自我效能论(SET);控制点论(LOC);自我决策论;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型(TTM).我们得出:在运动行为研究领域最得到支持的理论是:TPB,SET和TTM而SDT理论开始受到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检验计划行为理论预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1 292名中学生完成了锻炼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意图以及自陈锻炼问卷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组比较方法分析发现,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模型得到各样本数据的良好拟合.预测模型的结构型态、因素负荷量、结构系数、结构协方差及结构残差有着跨性别和年级组的测量不变性,但测量残差组间不等值.模式各因素之间路径系数及因素方差解释力也有着跨组相似性,仅部分变量关系存在跨年级的差异.态度和主观规范对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而行为控制感是影响锻炼意图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该研究表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锻炼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群体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柏林锻炼阶段"模型调查了211名银行员工的体育锻炼行为,并通过检验银行员工的锻炼自我效能变量和社会支持变量在各阶段中的非连续性模式和非线性趋势,考察了该阶段模型的阶段性假说.研究结果没有充分支持上述阶段性假说.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修订该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锻炼行为中的"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本质及其“三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三要素”的内在关系可以优化体育锻炼行为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体育锻炼行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福亮  杨剑 《湖北体育科技》2013,(11):987-990,983
对锻炼心理学领域构建的锻炼行为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阐述了每一个锻炼行为模型的优点和缺陷之处。锻炼行为模型的构建对锻炼心理学的发展都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制定体育锻炼干预措施可提供理论性参考知识。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地区大学生锻炼行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以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锻炼行为综合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中对锻炼层次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锻炼量、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  相似文献   

18.
依据运动承诺、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建立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假设理论模型。采用运动承诺、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 果等心理量表对58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模型 与观测数据拟合很好;锻炼内部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对运动承诺均表现为显著正影响,外部动机对运动承诺表现为显著负影响;运动承诺 能够很好的预测锻炼行为;并且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通过运动承诺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9.
大众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汤国杰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6):27-29,98
对大众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①尽量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叉作用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②依托“计划行为理论”对锻炼行为进行实证研究;③完善测量工具和规范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家庭微观环境视角研究其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探索中国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现低度负相关;父母参加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相关不密切;兄弟姐妹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有正性影响;大学生的原居住地与其参加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来自农村乡镇的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优于其他居住地的大学生;同一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