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学生择业的深层次因素,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的职业指导应建立全面覆盖、重点指导的职业指导体系,对不同群体类别的学生按不同发展阶段、就业意向实施全程化、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认知并塑造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以差异化指导引领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种职业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其生源多为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各类学生往往是在师长的指导下填报报考志愿,对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大多认识较浅,对社会职业需求信息与就业出路更是了解甚少。为了较科学地掌握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择业意向,我们拟设了15个项目.对承德市六所职业学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下发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0份,有效问卷9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今职业学生的择业意向与趋势为:一、学生的择业意向1、…  相似文献   

3.
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效能与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387名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效能与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关系.并得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高师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与职业倾向的相关性,本文采用自编择业意向问卷及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对某高师院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和职业倾向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等三个方向存在差异;2.男生更多地属于事业型,而女生更多地属于艺术型和常规型;3.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常规型,来自城市的毕业生在艺术型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4.理科生更多地属于调查型,而文科生更多地属于常规型。  相似文献   

5.
择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应贯穿在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应通过入门教育、综合教育、就业教育多个阶段进行.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内化为择业的自觉性、职业定向的主动性,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职学生高就业率与较低社会认可度并存,对口就业率变化中潜藏的非对口择业倾向及其导致的职业选择“错配现象”值得重视。研究发现,13.37%的学生就业前存在非对口择业(主动错配)倾向,学习动力、职业规划等自身状况的改善有助于促进对口择业,学校指导、社会认可、家长参与对学生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具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现实压力和职业忧虑对定向择业具有较轻的负向效应。因此,以职业教育回报提升为主要导向推动配套改革,以职业能力培育和职业指导创新为两大抓手提升学校培养效能,以学习动力提升和职业认同培育为孵育重点,有助于降低中职学生职业选择“错配”,提升就业质量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动机、择业目标及择业心理出现新的特点,反映出高职学生整体职业适应性不高。职业适应性影响学生的择业、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又深受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职业价值观教育入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培育高职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坚强自信的创业观,以期对高职学生未来择业、创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矛盾性、功利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在择业中更看重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崇尚物质享受、讲究实用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与涉农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需要加强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浙江大学2013届研究生求职择业前的就业意向调查和毕业离校前的实际择业结果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当代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四个突出特点:自我实现与物质回报并重,期望偏高与规划偏晚并存,个人取向与社会需要偏离,择业行为与职业决策务实。针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提出高校今后开展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特别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