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分析、讨论、探究、论证、辩论等相关实践活动,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剖析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分析当前科学教育中教师在实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分析国外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研究过程,借鉴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提炼出与传统教学相关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师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出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发展的渐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科学议题是大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从大概念特征、已有大概念教学设计模式出发,探讨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开展大概念教学的可能性,并结合生物学科实例探索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大概念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及相应教学策略,以期在生物及科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形成大概念。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中基地学校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实践,探讨其与学科知识学习、学科与跨学科、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以及与升学考试等问题的关系。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旨在解决真实、复杂的情境和问题过程中,知行合一、动手动脑,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打通科学与社会生活的隔阂,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议题的有效展开,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本校、本地实际设置议题和情境。议题的开展与考试升学并不矛盾,它能有效提升思维品质,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进概念整合,因此对于升学考试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强调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素养,而随着教学变革的持续深入,教学实践中问题情境真实性不足的困境愈发凸显,学生创造性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为此,社会性科学议题由其真实性、争议性、劣构性等特征为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提供了新思路。在科技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欧盟开启“促进科学教育中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实现”项目,开发教学新范式,建构“社会性科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框架。此外,项目跨国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等先后设计实施多项教师培训计划,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借鉴该项目提出的教学框架与教师培训计划,我国可深入挖掘社会性科学议题之于真实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价值,探索其与其他教学方法融合的可行路径;全面优化教师培训项目,助力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大学理科课程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论证能力以及合理决策能力的培养。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主题确定、议题准备和论证组织三方面阐述大学理科课程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实施过程,并分析大学理科课程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科学议题渗透着社会文化情境,具有科学性、劣构性等特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论证、实践、决策、评价与收集有效信息等素养,是学科教学的有益补充。“有效失败”则需要教师依托元认知、情感态度等支架,营造安全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遭遇失败时,通过协作学习、伙伴间分享与评价以及教师的适切指导,掌握问题解决策略。教师需要分析二者的契合度,借鉴国内外基于实证研究的教学模式,提炼和建构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设计模型,进而设计学情目标、教学过程、迁移反馈,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并形成大概念来统整思维。  相似文献   

7.
刘晓宇 《教学与管理》2023,(18):102-104
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受到国内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也被引入到新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活动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和科学态度责任的提升。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活动可以以大概念为学习中心,按照议题选择、星形图构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式确定、学习评价研制、学习内容设计六要素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外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的防治”作为教学情境,进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信息观和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9.
认知负荷理论倡导教学设计应注意控制学习者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负荷,促进图式的构建和自动化运行。建立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的4C/ID模型是一种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学习的迁移。在4C/ID模型的指导下,基于真实情境的科学课程设计路径包括:分析课程材料与学情,明确认知负荷程度,围绕模型基本要素整体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基于模型细化课堂教学活动。研究选取的真实情境来自社会性科学议题,为将社会性科学议题整合到科学课堂中提供了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在生物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基于新课标和国外学者提出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型,阐释了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如何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学科大概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核,大概念为本的议题式教学将学科大概念融入真实生活情境,通过议题、活动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了支持浙江省26县山区海岛学校的教育事业,陆志龙网络名师工作室送教“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抵台州仙居中学,与仙居中学师生共商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点,共探以大概念为本的议题式教学实施。文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从三个维度对以大概念为本的议题式教学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概念具有统领性、稳定性和迁移性,在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和课程标准提炼大概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要求以高阶思维为统领组织和表征学科知识结构,以学科大概念为中心建立情境结构和议题结构,以核心问题驱动大概念的深度学习。同时,以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系统融合方式建构典型情境,设置核心议题和衍生议题,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具体内容背后更为本质的学科思想,形成结构化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性议题碳中和作为大概念,选择零碳冬奥的主题式情境,以“CO2的性质和用途”为例,设计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复习课。围绕“零碳冬奥”设计三个主要环节,以“化学反应的合理调控及应用价值”的学科重要概念选编内容,组织学生模拟“碳中和”“碳失衡”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思考化学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的相互关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开始从"探究"向"实践"转向,科学教育学界积极探索以当代科学实践为情境的教学模式。此类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教学设计: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论证教学和基于"社会需求"的科学研究案例教学。前者充斥着辩论、磋商、证据收集、评价和反思等科学论证活动;而后者则全方位展示科学家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这两类教学设计都重视学生对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通过反思来进行明确的科学本质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功能性科学素养。我国需要结合本国实情,挖掘和利用学生熟悉的当代科学实践情境,以发展学生对实践取向的科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学理科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教学是指在中学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综合科学等)各学科中结合具体SSI内容而开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认识与实践过程。SSI教学作为SSI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具有促进学生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非形式推理与决策的能力等价值。开展SSI教学对中学理科教师提出了两个最大的挑战即:形成SSI课程理解;建构社会性科学议题PCK。为促进教师形成SSI课程理解,应在构建SSI课程生态文化的同时,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性学习。教师应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行动跟进三者整合起来进行不断循环,以建构自身的社会性科学议题PCK。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是指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性科学议题复杂、开放且充满争议,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开放性与伦理性的特征[1]。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辨析议题、作出决策难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多个活动逐步完成。如果活动规划不够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影响议题学习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董君岗  张庆 《西藏教育》2024,(1):26-28+33
“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合适有效的学科作业是当前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提供组合支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议题;聚焦问题解决,构建作业设计的真实情境;构建评价连续体,彰显议题的应用价值是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化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科学议题是指与科学或科技相关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议题.社会性科学议题应涉及科学与社会两方面因素,在争议点上各方论据应基本相当,所"议"的应是"怎样做".社会性科学议题有三个主要来源,从学科课程中选题,从社会热点中选题,从生活实际中选题.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选题的评价,要评价选题是否符合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特征,选题是否可"议",选题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  相似文献   

19.
为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可以运用转基因作物这一社会性科学议题,并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本质教学的目标、建议、意义,将科学本质教学和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教学等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议题式教学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议题的确立是关键。以大概念为核心对学科内容进行结构化与情境化整合是议题式教学的依托与载体,因此,议题应当在学科内容整合中产生。培育核心素养是议题式教学的目标体现,因此,议题应当在核心素养主导下形成。学生是议题式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对议题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议题式教学效果,因此,议题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心理需求及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设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