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高职生生活事件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扬州职业大学的859名高职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袁和幸福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测试。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专业、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变量问,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宽裕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上。结论:生活事件是影响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SWB量表和SCL-90量表,研究高职护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职护生的生活游意度水平较高,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则均处于中等水平;高职护生的主观幸福感和SCL-90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生活满意度和负性情意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各因子与SCL-90及其各因子也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观幸福感水平可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主观幸福感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467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幸福感量表和大学生人际沟通量表,对高职护生人际沟通能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高职护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家庭满意度,自我信心,个人成长方面的幸福感较强,爱情满意度则较低;高职护生总体人际沟通能力中等偏上水平,倾听能力相对较强,而社交互动能力则相对较低;高职护生表达能力和爱情满意度、倾听能力和爱情满意度、社会互动能力和爱情满意度、倾听能力和目标感、社交互动能力和目标感之间存在负相关;高职护生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同理反应能力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29名高职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0.7%的高职生有良好的主观幸福感,2.6%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较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和年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项生活事件的进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周口师范学院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性别、经济状况、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而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高职生闲暇满意度的差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职生闲暇满意度总体成中等偏上水平,闲暇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闲暇满意度可以显著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最后文章提出学校应为高职学生提供多元化闲暇教育课程和闲暇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职生状态-特质焦虑与生活事件、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rom Y)、"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对430名高职生进行团体施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高职生状态-特质焦虑、生活事件、自尊均不存在年级、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差异;高职生的状态-特质焦虑、生活事件、自尊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职生自尊、生活事件因子能显著地正向预测状态-特质焦虑.结论:高职生状态-特质焦虑与生活事件、自尊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学聋生社会适应量表对145名在校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好于中等水平;初中聋生社会适应行为总体状况低于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四个维度中,学业能力、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能力是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且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寻求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也对生活满意度起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幸福感指数量表(IWBS)、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CSIRS)、自尊量表(SES)对512名高职生进行团体施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高职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交际困扰、异性交往困扰的性别主效应差异显著;高职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自尊的独生与否主效应差异均不显著;高职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与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自尊各因子及总分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职生异性交往困扰、交谈困扰、自尊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倾向.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自尊具有重要关系,异性交往困扰、交谈困扰、自尊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以《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为调查工具,以大学生为被试,涉及主观幸福感城乡比较的29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1)在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幸福感指数量表总分和生活满意度等指标方面,城镇大学生要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该结论排除了发表偏倚,具有稳定性;(2)在总体情感指数与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六个子维度等指标方面,数据的失效安全数过小,现有研究不适合做进一步的元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网络欺凌量表,就连云港市高职高专生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调查样本为连云港市两所高职高专院校的522名学生.结果显示:(1)连云港高职高专生网络欺凌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并不明显,但在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完整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得分依次递增,年级依次递增.(2)连云港高职高专生主观幸...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680名大学生完成“中文网络成瘾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调查,以期探讨生活事件、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预测性。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的总分和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外向与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关系;生活事件、人格特质可以直接预测网络成瘾,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生活事件间接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随机对山西大同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M=101.17),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2)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关系困扰不大(M=8.11),交往能力较强;(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负相关(R=-0.510,p〈0.01),主观幸福感中25.9%的变异可以被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所解释。结论(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上等水平;(2)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交往能力较强;(3)大学生人际关系越好,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量表法以200名地方性院校本科毕业生为被试研究就业、学业、恋爱情况、气质类型等因素和毕业生总体幸福感的关系。(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就业情况和学业情况这两个因素对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影响显著,其中就业情况的效应比学业情况显著;气质类型对地方性高校毕业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显著。(2)两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就业情况与气质类型两因素对地方性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效应均显著且相当。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行为、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成瘾的成因是近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采用问卷测量法对内蒙古地区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探讨网络行为、生活事件等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上网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的总分和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生活事件的健康因子和其他因子可以预测网络成瘾;(3)网络行为可以通过生活事件间接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7.
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它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出发,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高职生精神生活现状,并从衡量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一般尺度——精神生活特性、精神生活要求、精神发展程度、精神感受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生的精神生活发展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8.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基于此,以121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健康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感知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