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神经网络作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运动成绩预测模型对奥运会男子100m第一名成绩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模型获得的计算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和精度。因此,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具有重要的实际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400 m跑运动员素质评价和成绩预测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定量评价方法,对400m跑优秀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和所建立的400m跑预测模型预测的成绩值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实施科学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与素质训练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函数映射能力,提出了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克服了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模型需要事先确定数学模型的缺点,更为准确地映射出运动员素质训练指标与专项运动成绩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精确地预测出铅球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并运用Matlab53开发出预测模型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具有语言简单、运行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模型方法 ,建立了女子 40 0m栏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的灰色GM ( 1,1)预测模型 ,并进行了后验差检验。结果表明 ,预测模型精度为一级 ,它可以用来揭示运动成绩的系统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模型方法,建立了女子100m栏世界和全国纪录的等维灰数递补GM(1,1)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后验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精度均为一级(G00D),预测模型精度很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用该模型对2005年该项运动成绩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针对运动成绩变化规律的未知性、不确切性和模糊性等特点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模型方法 ,建立了女子 10 0 m栏世界和全国纪录的等维灰数递补 GM(1,1)预测模型 ,并进行了后验差检验。结果表明 ,模型的精度均为一级。使用该模型对 2 0 0 5年该项运动成绩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体100 m跑运动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有人体运动能力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人体100 m跑运动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30名12~17岁少年男性运动员的各项测试指标及100 m跑专项成绩建立人体运动能力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将各项测试指标值经过归一化后作为网络输入,人体100 m跑运动能力(由100 m跑运动成绩评定)作为网络输出,利用训练好的网络模型进行100 m跑成绩预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女子400 m栏世界、全国纪录的GM(1,1)模型及其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模型方法,建立了女子400m栏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后验差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精度为一级,它可以用来揭示运动成绩的系统规律。  相似文献   

9.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影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成绩的几个主要技术指标,并提供了运动成绩在20m左右的优秀女子铅球选手部分运动学技术指标的参数模型,以及掷铅球技术中运动学参数预测模型。对有效地控制技术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科学的技术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格拉布斯、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刘翔、史冬鹏等31名我国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我国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由速度、专项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力量5个层面和12栏跨栏跑>60 m起动计时>110 m起跑计时>起跑至第1栏时间>起跑至第5栏时间>100 m跨步跳>深蹲7个要素构成。并建立起我国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1.
神经网络在运动生化指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化指标数据对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具有监控作用,将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理论与其结合,可对运动训练进行科学的决策,科学地分析预测运动成绩。主要论述神经网络在生化指标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Given that research outside of sport and exercise has found that stigma may cause severe consequences (e.g. depression),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concept in regard to its connection to socio-cultural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ersistence of stigmatisation in sporting contexts. Analytic autoethnography and Goffman’s theory of stigma was used to explore one female swimmer’s experiences of ‘enacted’ and ‘felt’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tigma occurring in elite swimming and a masters swimming context.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tigma has not been conceptualised or explored as a stigma type in sport research, however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two vignettes and the use of Goffman, this is achieved. The social agents that contributed to both ‘enacted’ and ‘felt’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tigma and the consequences/effects (e.g. withdrawal from sport, feelings of shame) for this swimmer are highlighted. Our analysis further highlights the role of particular cultural insiders (e.g. coaches, team managers and other swimmers) in the reproduction of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tigma through acts of labelling,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These acts positioned the female swimmer as an ‘outsider’ because of her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which in turn led to her withdrawal from these two sporting contexts highlighting the implications for recipients of stigmatisation.  相似文献   

13.
1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进行了数据统计及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女子七项全能总成绩中影响最大的单项成绩是100m栏,其次是铅球和跳远,然后是200m,相对影响较小的是800m和跳高,而总分与各类项目的关联中,速度类项目与总分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投掷类项目而对于耐力类和跳跃类项目尤其是跳跃类项目相比较而言关联度最低。基于灰色建模理论的灰色预测法,建立我国女子七项全能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供理论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国际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了近20年,逐步发展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近年来,国际体操联合会应时代要求对竞技体操规则做了较大调整,将编排分改成了艺术分,提高了其观赏性价值。因此,充分理解艺术分的内涵,是当下竞技健美操制胜的关键。而表现力是衡量艺术分最本质的核心要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表现力进行梳理,发现我国竞技健美操的表现力不足。所以在新规则视域下深刻剖析竞技健美操表现力的构成要素与训练策略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为今后我国在竞技健美操的训练和竞赛中如何完美展现艺术表现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Goaltenders in ice hockey are the only players that are on the ice for the entire game. Their position exposes them to impacts from collisions with other players, falls to the ice, and puck impacts. In competitive ice hockey leagues, head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puck impacts have been reported with some cases resulting in ending the player’s career.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hockey helmets; however, few have assessed the performance of goaltenders’ mask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apacity of four goaltenders’ masks for the protection from puck impact as measured by head acceleration and peak force. A Hybrid III headform was fitted with four different goaltender masks and impacted with a hockey puck in three locations at 25 m/s. The masks were found to vary in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they offered as the mask with the thickest liner resulted in lower forces than the thinnest mask for side impacts; however, the thinnest mask resulted in the lowest force for front impacts. Despit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at specific locations, no one mask proved to be superior as peak acceleration and peak force values did not exceed the thresholds necessary for concussion.  相似文献   

17.
我国速度滑冰1000 m项目不能取得好成绩是多年来困扰教练员的一个难题,我国速度滑冰1000 m项目水平落后的根本症结是速度耐力水平低。要想提高这一项目的成绩,必须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了我国速滑短距离专项负荷训练特点和影响速度耐力水平的训练基础、训练负荷比例、弯道技术、力量训练、肌群训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速度滑冰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强的体能类的竞技项目,认为正确理解速度滑冰项目的特点规律,解决好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混养训练三者的关系,准确掌握生化指标与3种训练比例的关系,是提高速度耐力水平的关键,并给出了3种训练的合理比例。  相似文献   

18.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比赛后程降速是制约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运用现场录像与计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项目的运动员后程降速主要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教练员的训练理论知识水平,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监控程度,运动员的体能,比赛的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比赛中后程降速的主要原因。提出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加强运动员综合素质,科学监控训练过程与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丰富和完善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的理论研究等建议与对策,提高女子速滑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