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处于封建土地保有制的"占有权"与敞田制的共有产权之下,是一种混合土地产权,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到了近代早期,英国农民土地产权发生了变革。农民通过圈地,明确了自己与他人的土地界限,保障了个人对土地的独占,排斥了其他人对土地的使用,强化了自己对土地的"占有权",消除了敞田制的共有产权,开始掌握经营土地的自主权。自此,传统的混合土地产权被打破,一种明晰的土地产权形成。明晰的土地产权是新型农业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农场形成的前提。资本主义农场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均产量的增长,推动了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表现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不稳定、不完整,农户土地收益权残缺,农民和农民集体没有事实上的土地处分权.要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产权,就必须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放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把土地的所有权完整地交还给农民.实现农民对土地的私有制,明晰土地产权,有利于形成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有利于土地的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当前的土地经营流转。分析历次土地制度的产权关系,可以发现只有土地产权明晰,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土地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路径,可以发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大,短期内绩效较好,但长期存在一定弊端;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小,制度绩效最差;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适度的土地产权强度,制度绩效显著。未来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逐步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利,保证农民获得更加合理化的土地产权强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和弊端的分析,认为改革现有农地产权制度,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逐步确立农民对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使土地这一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能够按照市场信号进行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这是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现行土地制度下农业职业教育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细化"和富裕农民选择离开农业的趋势,是当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陷入困境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原因.合理的农地产权和流转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当前,加快破除土地制度,促使农业生产向资本和技术集约方面转变,培育富裕而自信的现代农民阶层,是农业职业教育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都应该为此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法律制度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的焦点。现行土地产权法律制度有成功也有不足。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不必在自己的所有权上创设他物权。农村土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集体所有的"集体"虽然由特定的人组成,也对特定的土地拥有所有权,但一个具体、特定的农民没有所有权,而且组成集体的农民谁也不拥有某一块具体、明确的土地的所有权。在现行的政治制度和宪法的原则框架内,农村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可以建立"政府拥有所有权,农民享有永佃权"这种法律制度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和高级阶段时,可以采取"政府拥有所有权,农民拥有所有权"这种二元主义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8.
农村改革举措甚多,但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及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农村改革应以调节产权关系、建立科学的产权制度为核心,使农民与土地之间形成有效的权责利关系,才能合理酡置资源,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当前,作为土地股份合作制运行的要素有农民土地使用权、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而劳动力资本这一要素没有被考虑在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当前通过定性劳动力产权、量化劳动力资本,将劳动力资本作为土地股份合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实现劳者有其股,并参与收益分配,既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制度改革涉及诸多学科,涉及很多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人口需求与土地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土地改革的重要逻辑起点,解决这一矛盾,关键点是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劳动力向工商业转移。发展市场经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求农村土地的产权权能比较完整,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稳定持久。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产权市场,必须正确认识并重视发挥地租的积极作用。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流转顺畅的要求,设计好土地制度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农地制度重大改革和创新。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刺,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带来了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互助组逐步发展成立初级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严重破坏。家庭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了家庭自主经营的基础地位,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固有的农民土地产权残缺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在经历短期快速增长之后逐渐放缓。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的关键是确权和完善土地要素市场。  相似文献   

12.
日本通过以农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农业改革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文章着重对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进行了考察,并根据其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改革现有的农地产权结构,建立稳定、清晰、完整的农地产权制度;同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农地的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土地需求增长强劲,许多农民因此失去土地。从失地对农民家庭财产的影响、失地对农民依托土地而享有的持续权利的影响、失地对农民社会身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失地对农民权益的影响,认为由于我国的安置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等缺陷,造成失地农民家庭财产减少和持续权利丧失。因此,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安置补偿理念,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城镇化稳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具有位置固定不变、不可替代性、稀缺性与经济供给弹性有限等特殊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征收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的趋势不可阻挡。但由于农地的特殊性及其产权不清晰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地征收出现了征地补偿标准低、政府寻租行为与被征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等问题,经济利益的驱使、农地产权制度不清晰及政绩需要是其主要原因,为此,要从构建城乡和谐、完善农地征收制度与转变思想观念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质是将农地作为产权和资本来经营。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依照有偿使用和有偿流转原则,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农地的均衡价格,实现农民的发展权益。该配置不仅有利于农地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且将更有效地保护耕地,实现农地资源有效率地优化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托型农地流转可以设计不涉及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仅仅移转农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信托模式,不存在农民失地的风险而有着制度上的优势,但有限制农地交换价值功能的缺陷,不利信托经营者利用农地融资。我国农地信托流转主要有土地信托机构模式与土地经营者受托二种模式。农地信托的核心法律制度有:信托合同法律制度、信托经营者资质管理制度、农地信托程序制度、农民信托权益保护制度与信托当事人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集体土地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财产化与商业化程度最高。信托是一种代人管理财产的机制,在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方面具有理论优势。运用信托管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实现土地价值保全及增值,便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信托实质上是一种自益型商业信托,其构造为:农民集体作为委托人,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其管理经营土地,信托受益人为农民集体。信托利益分配是农民集体最关心的问题,应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负责利益分配事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