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研究目的:对在建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在四川省内5所大学173名教授和副教授中,对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进行差额筛选,建立评估标准;采用专家权重模糊综合评估模式建立评估体系,并通过对3门精品课程的验证性评价,以检验评估指标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在预先拟定的45条指标中,36条有效,9条无效;建立的评估模式具有综合评价的效果,所选用的M(×+)合成算子所计算的结果可信。结论:所建立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反映出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也能反映出精品课程中各个组成因素的优劣,有较高的可信度、较好的区别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学质量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推广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先后出台2003年版、2004年版、2006年版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北京市教委也于2003年制定了市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这些标准对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其内容更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所建立的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实验性评估,通过对3门精品课程的评价,以检验评估指标的合理性。结果:所建立的专家权重模糊综合评估模式具有综合评价的效果,所选用的M(×+)合成算子所计算的结果可信。该评估体系不仅能反映出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也能反映出精品课程中各个组成因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其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显示出所建立的评估体系有较高的可信度、较好的区别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深刻认识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意义,深入了解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是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参考,更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组对上报课程进行评审的重要依据.对近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加强课程特色建设三条结论,这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研讨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既要注重课程体系构建,又要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结构设计、课程过程系统开发3个环节。同时,要做好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组织评估专家组,通过评估,促进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强 《华章》2009,(13)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举措,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内容之一,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中对授课录像做了详细规定,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介绍我校建立精品课程录制系统,实现精品课程录制自动化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网络资源建设也被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为此,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精品课程网站。以期达到推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目的。但高职院校在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上却明显滞后。许多学校尚未起步,或虽有建立却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创建一个实用、动态的精品课程网站已是各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试结合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的实践,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都分,本文就精品课程的相关背景、特点、内容和评估等问题进行客观全面论述,以期对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盲目建设、随意扩大范围、重形式轻质量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为了使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需要促成精品课程建设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包括规范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设计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价标准。以及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中相关问题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是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建立优良的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对提高精品课程以及新兴的开放共享型资源课程的质量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章围绕需求、结构、内容、条件和实施五大要素探讨了高职信息类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欧用生教授是我国台湾大同大学讲座教授、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教授。作为我国台湾课程界的著名专家,欧用生教授亲历了我国台湾数次课程改革的历程,深谙课改潮流的暗礁在于课程评价。通过对欧用生教授的访谈可知,20世纪以来,我国台湾进行的历次课程改革均有其深层原因。九年一贯课程改革是我国台湾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大变革,但其课程评价的异化现象是本次课程改革最为薄弱的环节,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课程评价文化引领课程评价改革,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不断提高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无不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标准有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用CIPP评价模式评价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改进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术职业和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因为不断专业化的职业分工而形成不同的层级.美国高校学术职业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现在普遍采用的分层模式,即高校学术职业分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四个层级的职业阶梯.不同层级的学术职位有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包括学历、教学科研能力、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几个部分.依据卡内基分类法(2005版)的分类标准,其中对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和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最具借鉴意义的当属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学术职业分层.因此,本文分别从美国这几类高校各选取一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对它们在学术职业分层管理的制度安排及特色进行考察,试图发现不同类型美国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聘任、晋升考核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以期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制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课程质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杠杆。本研究采用《走向优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中的“课程促进”子标准,对我国5省区100所幼儿园进行课程质量数据采集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总体处于合格水平。就课程编制维度来说,课程设计得分最高;其次为课程实施和课程领导;课程评价的得分最低,濒临不适宜的水平。就幼儿学习与发展促进维度来说,健康、语言、社会和科学达到合格水平,其中健康和社会得分相对较高,语言和科学得分相对较低;艺术则处于不适宜水平。不同体制幼儿园课程质量差异显著,公办园的课程质量均分显著高于民办园。不同地理位置的幼儿园在课程质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城区园课程质量最好,其次是郊县园,农村园课程质量最差。应在充分关照质量所处的文化和具体情境的前提下,重点关注阅读、书写准备、探究兴趣与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感受与欣赏、表达与表现等6个均值处于不适宜水平的子项目,以确保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质量。同时,应加强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前瞻性、选择性与生成性,提高课程评价水平,以推动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优质。在此过程中,民办园和农村园应是重点扶持的对象,并要注意激发郊县园的教育活力。  相似文献   

16.
席章营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2):105-107,119
学生评教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3学年6学期单门专业课的学生评教数据,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对任课教师在诸多方面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高校专业课教师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职称之间,学生对教授、副教授的教学效果认可度高;年龄之间,老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青年教师。鼓励教授多给本科生上课和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学校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但目前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从教学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评价反馈、环境创设方面提出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Creating Learning Prisms with an Interdisciplinary Case Study Worksho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increasing specialization, most academic disciplines have become highly compartmentalized. Numerous organiz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strongly encourag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t the faculty and student level. The purposes of this article are (a) to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plaining how and why an interdisciplinary case study method is a cataly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faculty; (b) to document the conception,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result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case study workshop; and (c)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to encouragechange others who might want to apply this model to their own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All authors are at Towson University Sharon B. Buchbinder, R.N., Ph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alth science. She received her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Special interests are physician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patient compliance, learning styles and teamwork among undergraduates. Patricia M. Alt, Ph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is professor of health science. Special interests are state level policies on aging and human subjects protection, the impact of baby boomer aging on public services,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training and typologies of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 Karen Eskow, Ph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occupational sciences and director of the Family Studies Program. Special interests are family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family quality of life, and families with adolescents. William Forbes, Ph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Kinesiology and director of the Wellness Center. Special interests are developing quality programming to assist older adults in improving their fitness and wellness, racquetball, squash, downhill skiing, and billiards. Eva Hester, Ph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disorders and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dean, College of Health Professions. Special interests are speech language-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Miriam Struck, O.T., doctoral studen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s currently occupational therapist, Physical Disabilities Program, with the 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 Special interests are disability, transitioning from school to work,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Dianne Taylor, R.N., Ed.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nursing. Special interests are psychiatric nursing an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按照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重业务轻师德”、“重结果轻素质”的现象,这种绩效考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能真正地达到考核的目的。因此,高校要树立“以教师职业发展为主、绩效为辅”的考核理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达到教师绩效与组织绩效“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生物教学论》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由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内容规范、课程评价、实践环节的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生物教学实践能力远远不能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需要。借鉴国内各高校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举措,反思我们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与突出问题,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教学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及措施,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内容规范、课程评价、实践环节的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生物教学论》课程培养学生生物教学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