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缓冲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健康,使其工作和情绪受到损耗,并成为教师厌教、流失以及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工作倦怠的含义与症状分析入手,重点从职业特点、工作量、角色冲突、人际支持、资源、信息和控制感、公平感、组织结构等情境因素与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等个人因素两方面解析了高校教师产生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缓冲策略。  相似文献   

2.
企业员工的心理体验对组织发展产生的影响举足轻重,基于心理资本角度对员工工作倦怠进行干预有着重要的时间意义。本文从组织管理和员工个体两个层面探讨通过心理资本管理降低员工工作倦怠的措施手段。希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顺应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潮流,目前学者们开始对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彼此独立的状态实施整合研究。工作倦怠或工作不投入对员工身心健康产生的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影响已不容回避。领导行为是影响员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以变革型领导行为为自变量,探讨不同调节焦点状态下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的问题,国内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在未来研究中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倦怠是指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一组负性的综合症状,如身心的极度疲惫、厌弃工作、没有工作成就感等,它通常被定义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无效能感三个维度。工作倦怠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课题,国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较少。为探析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形成的机理,在本研究中将采用工作倦怠前因变量表,该表有3个一级维度,6个二级维度,共28个题目。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将得到以下结论: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与组织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较大且比较平均,而职业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工作倦怠是指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一组负性的综合症状,如身心的极度疲惫、厌弃工作、没有工作成就感等,它通常被定义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无效能感三个维度。工作倦怠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课题,国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较少。为探析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形成的机理,在本研究中将采用工作倦怠前因变量表,该表有3个一级维度,6个二级维度,共28个题目。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将得到以下结论: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与组织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较大且比较平均,而职业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工作与组织特征、角色冲突与角色压力、控制感与学生问题、学校组织气氛以及教师个体的人格等因素都是影响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变量。针对教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体三个方面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以缓解与减少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范围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工作倦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过度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和事件所产生的累积的过度反应。总体上分析,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存在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防治可以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个人管理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自身处于负性的情绪和倾向时,通过主观的调适,化解这种不良倾向,转而形成正向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分析及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职业是最容易发生工作倦怠的职业之一。社会及高职教育大环境、高职院校的组织管理以及个人素质等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产生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管理机制以及教师个人素质的改善可以减轻青年教师的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从工作特征因素和个人特征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对工作量、角色冲突、资源和社会支持、控制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影响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诠释。  相似文献   

10.
在121份企业员工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个人特征、公司人事制度和组织氛围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薪酬的公平性和福利的激励性对员工忠诚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系统的企业,员工容易与其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组织氛围对员工离职倾向也有重要的影响。从事繁杂的工作,得不到领导认可和支持的员工会选择逃离企业。员工离职倾向与个人特征也密切相关,企业进行员工离职管理.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往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结果往往认为,员工的工作倦怠程度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强。而现实的调查数据却体现出,新员工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倦怠感却最强。本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并从组织角度提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工作倦怠的措施供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国企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状况及其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本文采用工作倦怠问卷、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对某集团648名国企员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性员工家庭侵扰工作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员工;国企员工的家庭侵扰工作,在性别和职务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相关,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后,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的具体表现做出了有效预测。实施员工援助计划,可以缓解工作-家庭冲突,预防工作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核心自我评价、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问卷为研究工具,对1 010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且能够有效预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4.
国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主要涉及服务性行业,现以80后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旨在了解80后员工工作倦怠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干预措施,从而促进知识型员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组织绩效的改善,保持知识型员工在组织中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饭店中餐基层员工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与严重,已影响到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饭店发展的方方面面。采取调查访谈法,通过对五家饭店中餐基层员工的访谈、调查,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挖掘中餐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各种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影响饭店中餐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十大因素为:情绪智力、工作特性、角色冲突、领导因素、公平感、企业实力、社会和组织支持、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其中有正向因素有负向因素。而饭店中餐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发展经历了情感耗竭——情绪智力、社会和组织支持——成就感降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外部环境因素、企业管理因素、个人因素这3个方面对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国内人才市场起步较晚,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使得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企业管理因素包括有些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在平时的管理中对员工也不够尊重、企业中人才配置的不合理、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治因素突出、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成长机会、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较大、企业缺乏基本的诚信、企业不能让员工产生安全感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职场规划的难以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对于自身所在的工作环境不满意、个人家庭原因、对企业缺乏忠诚等.  相似文献   

18.
高学历员工的离职行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对高学历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企业预防高学历员工的离职行为。本文将高学历员工离职因素分为五类:个人因素、与工作相关的因素、企业因素、态度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并根据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1]。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工作倦怠是近几年国内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工作倦怠是一种包含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三个维度的综合症候群。由于教师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教学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国内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教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探索出现了思辨性虽强但实证性支持不足的状况。在Maslach和M.Leiter绘制的假设模型中,自我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职业学校后勤员工工作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也同样影响着员工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服务育人的成效。因此,分析和探索后勤员工工作倦怠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研究和提出缓解后勤员工工作倦怠的对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