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邱郁 《精武》2006,(10):48-49
《剑经》是俞大猷的经典名著,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2.
俞大猷《剑经》的武术技击战略战术法则徐伯然俞大猷是明代的一代名将,著名的武术技击理论家和技击家。他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武术技击战略战术法则。1视不能如能俞大猷在《剑经》总诀歌中首先提出这条武术技击战略指导方针,要求在...  相似文献   

3.
《剑经》     
《剑经》是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所著的一部棍法专著。俞大猷(1503~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是明朝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同时,又是位对军旅武艺及民间武术有着深入研究的一代武术家,并留下了诸如《续武经总要》及《正气堂集》等多种著述,《剑经》即收录于《正气堂余集》卷4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俞大猷的《剑经》分析研究,可从中得出其技击理论的价值,从中得出指导现代武术的理论思想,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剑经》技击理论、原则和技法诀要进行教学和训练,进而提高武术技击技术和应变能力,且对提高现代武术水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百家竞相争鸣,道家独树一帜。《庄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所著,是反映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之一。《说剑》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目,由于其内容与庄子思想不相干,一般学者以为不是庄子之作,而是纵横家所撰。但其中关于剑的论述,确为我们了解战国剑术及相关问题开阔了视野。文章以《庄子·说剑篇》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三层次”论的理论视角,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从剑文化的演变和庄子的考证入手,通过《庄子·说剑篇》所透视出来的武术文化视角,从而对武术文化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6.
7月20日,备受瞩目的暑期强档电影《七剑》与上海浩方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新世纪影城联合举行主题为“竞技浩方”的《七剑》电影全球首映式,正式拉开浩方对战平台与《七剑》电影合作的帷幕,这也是国内电子竞技娱乐平台首次与影视作品进行合作。上海浩方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平合也亲临现场,参加了在王府井东方广场举行的《七剑》全球首映式。本刊记者小华于近期采访了张平合先生(以下简称“张”)。  相似文献   

7.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说剑"一词,频见于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书中,文章以《礼记·乐记》中"虎贲之士说剑"这一掌故为主线,勾勒出"说"字所取意思的真实涵义,即是"解脱"的"脱",并非"论说"之"说"。由此看来,体育史学研究中",虎贲说剑可以理解为论剑,也就是研究和阐释剑理、剑法"的解释应该给予纠正。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俞大猷《剑经》,分析其技击理论,通过有针对性地运用攻防技击技术进行教学和训练,增强技击攻防能力,提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胡兴军  白木 《精武》2004,(1):26-27
花纹刃(剑)是采用中国两千多年前之传统铸刃(剑)工艺,即用多层钢铁和备用钢料,经反复折叠、锻打、烧炼,才具备刀刃(剑)的硬度和韧度,这就是俗话说的“百炼成钢”。而经过百炼和特殊铸造工艺处理以后的青铜或钢铁,会形成千奇百怪的花纹,如高山,如流水,如龟裂,如鱼肠,由于每一把刀剑的锻造过程都不一样,形成的花纹也形态各异,绝不重复。《吴越春秋》及《越绝书》记载的龟文、缦理、流水、芙蓉、深渊、高山、大川、流波、冰释等纹样,汉代人叫它松纹剑及蟠钢剑。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下传统武术技击信任危机的爆发与现代性的到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并以现代性视角分析传统武术技击现代性过程,发现其信任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停滞与现代化方向的错误导致,以现代性视角下的信任危机三个基本成因对现代社会下的传统武术技击进行一次理论性探索:现代性进行中传统断裂——经验观与规律观的割裂以及唯理论观与实践观的割裂;存在的孤独——技击理论、技击实践交流孤独;制度性承诺的乏力——武术符号系统、“大师”专家系统的崩塌。怀着扬弃、客观的态度解决信任危机的成因,对现代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体育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社会文化中引起的效果与反应,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进步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减少现代体育传播的负面影响不仅要靠体育传播者、观众,也要靠政策、法规和技术的保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等。  相似文献   

13.
字门拳作为江西省优秀地方拳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字门拳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当前的研究材料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的多种起源说法进行了分析与评述。认为字门拳起源于余克让,与内家拳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应当是在内家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独特地方性拳种。  相似文献   

14.
相较于现代搏击的"擂台文化"而言,当代传统武术所推求的"比试文化"是其"打"之存在的应然表达。以传统武术"打"的技术行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采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进行比较,来解译传统武术为何"不能打"的现实关切,并阐发何为传统武术之"打"的实然表达。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练"和"战"的二元分离,是其"打"之能力式微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比试文化"和"擂台文化"的二元对立,将其与现代搏击放置在"二律背反"之中;对传统武术"能打"和"不能打"的二元认知,是我们理性看待传统武术"能打与否"的"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追溯各个不同"说剑"掌故为主线,勾勒出"说"字所取意思的多样化。其中,即有"游说"、"评说"、"论说"之"说"等。大致以北宋后期为分界,之前较多间接借用典故作"游说",之后较多直接叙事作"论说"。而在各断代中,南宋是使用"说剑"以表达"论剑"词义频率最高的时期。由"剑"的"游说"到"剑"的"论说"这种字词涵义潜移默化的蜕变,显示着人们自春秋以来由社会变化而带来的深刻心理变化:在理想"秩序"日益不可能实现的中古时代,所崇尚的更是与"剑"关连的"武备"而非"文治"。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从理想来看待乌托邦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武术乌托邦,是关于技击的理想和想象,它既体现在对技术方法的尽善尽美的追求上,也表现为价值目标的全面、多元之上.套路的技击乌托邦体现在套路对武术技击的一系列想象性处理和加工,而表现出繁杂化、精细化、全面化等;技击话语的乌托邦表现在人们对套路动作的技击解释和对武术技击行为(如散打)的美学评价之中;以及"泛和谐"价值观对身体运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价值取向等的话语和追求之中.这种对武术技击的梦想,正是消费社会供给人们消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将大学生“初级剑”考核方法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用多元回归方程将运动前后脉搏差、运动时间、动作规范化程度,代入模式与考核评分进行多因素分析,提出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大学生“初级剑”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混乱杀伐的时代,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里,剑术及其理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为了满足当时攻防杀戮的需要,练剑习艺在当时有着最广泛、最普遍的基础。剑术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出现了程序化的趋势,这便是剑术套路的雏形;同时,因受到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剑术逐渐摆脱了它原有的目的,走向了艺术和美学。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活动目标,体用兼备,打练结合,并融健身修身、防身自卫、娱乐审美为一体,富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身体运动的剑术。  相似文献   

19.
杨博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武术家。对杨博军事思想与武术的挖掘整理,将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古为今用,同时,也将为中华武术宝库增添新的内涵。尤其是杨博的军事思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他创编的拳法十八势,更有待后人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是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复杂的人物。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文章把二十世纪初鲁迅与胡适的批评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哭庙案”事件、晚明的“清议运动”和金圣叹的思想等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认定金圣叹“并非反抗的叛徒”,也非“清议运动的代表”,他只是一个有“名士”气的才子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