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苏轼其人为日本人士所知,约在1150年,离他去世不到五十年。成书于1253年的《正眼法藏》最早介绍苏款的一首偈诗,开启了后世五山诗僧从诗禅因缘来解读苏诗的方式。五山文学时期是苏款诗文在日本传播的兴盛时,既有从中国传入的宋元刊本,也有日本禅寺所刻的"五山版本",更有五山俗的注释本,《四河入海》即是此类注释本的集大成者,兴起了研读苏诗的热潮。降及江户时代,因受其时文坛排斥宋诗风气的影响,苏诗传播处于低潮。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苏轼诗歌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苏诗材料的整理、选译,苏轼的生平、思想研究,苏轼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日本学者的苏轼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相似文献   

4.
对苏轼作品的研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苏轼的灵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间点燃的,其许多名作的奠基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轼的“南行诗”入手,着重分析“南行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探究“南行诗”作为苏诗创作发蒙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南行诗”创作经验为苏诗发展提供的必然性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5.
木斋把苏诗还原到苏轼诗词文创作、宋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等多维坐标系中去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居高临下审视苏诗这一文学现象,故能准确地洞见和窥探到苏诗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借苏诗的研究,反观中国诗歌史,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苏诗成了撬动中国整个诗史的一个有力支点,实现了理论建构和个别作家作品研究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苏轼父子谪居岭海时期,仿陶渊明斜川之游,写和陶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陶渊明达成共鸣,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相关的四首斜川诗词各异其趣。“斜川之游”对苏轼父子尤其是苏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斜川之游”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演化为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斜川之游”对了解古代文人的休闲理想和审美精神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何评价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历代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无论是臧是否,总是把苏诗放在古典诗歌的历史性重大转折点上来考察,或盛赞“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或讥讽“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由此可见,正确分析苏诗的艺术特征,这不仅是客观评价苏诗艺术成就的关键,而且对我们历史具体地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趋势,也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对其诗歌的研究与编译也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学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同时,苏轼其人、其诗也受到海外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汉学家的重视,各类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选编苏诗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20世纪末期出版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便选入较多的苏诗,从诗歌编排、诗歌体裁与诗歌内容三个层面去分析其不同于国内的编选标准,有利于认识英译选集对苏轼其人、其诗的另类解读与多元化呈现。  相似文献   

9.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人们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苏诗苏词的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基调上,却忽视了他透过丹青缣素所体现出来的写意风格。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强调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表现在题画诗上,便是“意从肺腑出”,有感而发;受老庄思想影响,苏轼把淡泊精神转化、寄寓于空清含蓄的水墨之中,抒发诗人的“淡泊情怀”,从而产生诗境的“淡泊之美”。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李白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基本艺术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歌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在苏轼的诗词作品里,有不少地方受到李白的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轼与李白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则多主观激情;苏轼诗歌在句式上比李白更散体化。就人物性格言,苏轼在身处逆境时比李白更为豁达、开朗。  相似文献   

12.
朝鲜诗人申钦的《归园田居》六首是其"和陶诗"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和诗风的仰慕,艺术水平较高。其中,第一、三、五首深得陶诗精髓,与陶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第六首受苏轼和陶诗的影响,具有苏诗的旷达豪情;第二、四首则因归隐期间潜心学《易》,而以理语写归情。申钦的和陶诗也是朝鲜诗坛和陶诗的典范,是朝鲜士人追慕陶渊明精神以及中朝文学交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嘉祐签判凤翔和熙宁通判杭州,是苏轼诗歌创作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时期。笔者认为:与凤翔时期相比,倅杭时期的苏轼诗歌,题材内容更为丰富、语言特色更加鲜明、艺术手法日趋精进,在整个苏诗创作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试图就倅杭时期苏轼绝句创作题材内容的日益丰富,作出一个较为恰当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济北诗话》是日本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诗话著作,也是日本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作品。作者虎关师炼,在日本五山时期便以诗文著称,被称为"五山文学之祖"。《济北诗话》中记述了虎关师炼对中国诗人、诗作以及诗论等方面的评述,当中鲜明地表现了其"诗言志""适理""雅正"等诗学观念。其诗学思想深受中国诗学思想的影响,但却也富含着其个人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四月,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岗)。五年后,“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沿长江舟行,途经九江(今江西九江),特意转道去辞别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的弟弟苏辙,并游览了名胜庐山。对苏轼游山赴筠的日程,历来有两种见解,一以游山为先,一以赴筠为先。这两种见解都缺乏充分考订,沿用至今,致使对这段时期苏轼活动的陈述和苏诗顺序的排列亦此亦彼,不相统一,给当时的苏轼思想和苏诗含义的理解带来影响。为此,澄清呈异的见解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诗词赋、书法、绘画等领域,苏轼均以其独出心裁的创作为后世留下累累硕果。苏轼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同样凝聚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特色”。苏轼曾令历代学子为之赞叹,也令海外学为之倾倒。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化名人。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好拿苏轼“说事”;苏轼及其作品也总能为海内外专家提供研究、考辨的新课题,并且总是伴随着没完没了的争论,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资料与专),精彩粉呈,美不胜收。于是《中国苏轼研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诗学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日本诗歌在奈良时期受中国诗学及唐代诗歌影响草创发端,以《古事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为代表的日本古代书面文学均有受中国古代诗歌影响的明显痕迹。这些诗文集大约产生于公元8世纪左右,当时正值中国唐代诗歌的繁荣时期,也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鼎盛时期,很多日本学问僧来中国旅居学习,并将唐宋诗引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诗歌对整个金代文学影响颇深,文人作诗"大旨不出苏黄之外"。金元之际,"遗山接眉山",一代宗匠元好问在肯定苏轼诗歌的卓越成就之余,对其"俳谐怒骂""为风俗所移"之弊进行了指正。他的作品在诗风、诗理、诗句三方面表现出对苏诗的自觉承传,并通过复归传统雅正格调、革新长篇歌行体裁、注入历史反思精神完成对苏诗的发展,从而诠释了《论诗三十首》中雄浑、雅正、自然、创新等诗学主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代至民国间,出现了好几种苏诗笺注著作,其中查慎行的《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是成书年代最早、学术成就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一部.其书编集苏诗以作年为次,考证地名详其沿革,注解典故不乖本事,考述人物详其事迹,驳正旧注有理有据,辑录佚诗几无遗漏,对研究苏轼及苏诗有重大参考价值,加之成书年代又早①,故它在苏诗研究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和优长,《四库全书总目》才多次称道该书.  相似文献   

20.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说: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赵翼的这一段话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苏诗的特征及成就,认为苏轼继承唐代韩愈,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