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以学生动手"做数学"代替教师"说数学",就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什么是"做数学"呢?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冯树娟 《小学生》2010,(12):67-68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观念、改革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会迥然不同,就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怎样才是真正的“做数学”呢?  相似文献   

3.
陈红 《今日教育》2008,(1):56-56
美国数学家哈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数学新课标积极倡导“做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课堂中的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如何“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将现成的数学转化成做出来的数学”呢?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品质在课堂上得到发展的。由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数学”让学生体验、理解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和谐发展的过程。以下就“求最值问题”这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陈晓明 《广西教育》2007,(7A):71-72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所谓“做数学”,即把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它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言下之意,即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感受诸多的成功。弗来登塔尔也曾经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感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给我们大家提供了四个精彩的课例,经认真仔细的研读,我发现四个课例有明显的共性:都能较好地抓住课改本质,恰当引导学生“做数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懂”数学就意味着会“做”数学,“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做中学”.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该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学习数学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做数学”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力量,让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过的会记住,我做过的会理解。”“做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然而我们看到,在目前小学课堂实施“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或者教师提出的任务离学生生活太远,是为了解题而设置的“文字游戏”,学生被动参与而缺乏探究兴趣;或者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有的课堂简单地把“做数学”等同于“做游戏”,导致课堂活动丧失了“数学”的意义有的课堂问题解决过程过于程序化,导致做数学失去了“做”的意义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做数学”的几个…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性,并不断付诸于实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确实感受到数学操作活动不仅是课堂中的亮点,更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充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想这“剩下的”主要就是人格与能力,要使“剩下的”更多,就要把数学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个体发展本位。传统的数学课堂,仅仅给出了数学发现的最后结果,并没有给出数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记数学、练数学、考数学,教师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这显然与时代精神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做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弗氏强调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做数学”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  相似文献   

15.
1.体验“做数学” 数学的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通过实践或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做”数学也越显得比“说”数学更重要.“做”数学首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再次在探索思维的促使下学生能够乐于创新,能够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做”数学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尚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根据作者的理解,提出“做”数学的几点要素,希望能够对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丁兰 《成才之路》2009,(4):45-45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做数学”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做数学”主张把注意力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内容方面转移到数学过程方面,是强调数学知识在人脑中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把数学教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做数学”并非过去的题海战术。“做数学”可以做习题,可以做与课堂学习有关的数学活动。可以像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  相似文献   

18.
从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逻辑性极强的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促进数学的学习,并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地“卷入”数学学习中,以问题为抓手,圆探究之梦想。  相似文献   

19.
陈燕群 《广西教育》2013,(37):53-53
“做数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做数学”的理念指导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进行。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但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来代替,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0.
丁海秋 《考试周刊》2009,(18):64-65
针对我校学生是女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现状,我们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