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学高中语文课本《赤壁之战》一文时,参阅了一些参考书,对其中关于“如”、“欲”两个字的训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分别说明如下。 先淡“如”——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中学语文教参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可以向曹操投降,像你就不可以。”黄大荣、邱漱因等人编撰的《古文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来说可以投降曹操,像  相似文献   

2.
论证了《辞海》“几何”条漏列“怎么、为什么”义项与对“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错误疏解,纠正了因依据《辞海》释义的各相应选本的误注。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课本也没有解释,因此在教学中莫衷一是。对为动用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4.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5.
《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出句“城阙辅三秦”,不少唐诗选本把“城阙”注解为长安。如: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注释等。我认为这注释不妥,此处的“城阙”并非指京城长安。唐诗中“城阙”一词出现较多,有的作京城解,有的并不作京城解。  相似文献   

6.
给“监考”改名的最初思考来自对“监”字意义的不满。什么是“监”?《说文解字》注解“监”为“临下也”,《古代汉语词典》注解“监”为“从上视下”。显然,“监”这个词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意味,如“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相似文献   

7.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8.
高语第一册选收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183;长沙》。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课本注解说:“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课本和教参都没有具体解释“粪土”是何物。翻阅了几部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它们对“粪土”一词的解释都是“粪便和泥土”。《现代汉语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新华词典》:“粪便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事物。也指鄙视某一事物,把它看作粪土一样。”  相似文献   

9.
张武 《语文知识》2000,(5):32-32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澄江净如练”的“净”字,解放后出版的古代诗文选本,皆改为“静”,并且都未说明理由。“澄江净如练”一句历来脍炙人口。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赞之曰:“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推崇之情,溢于言表。但李诗引谢诗时,“净”不作“静”。此外,南宋葛立方等评谢诗时,“净”均不作“静”。由此可见,谢诗本作“净”字,古无异议。今人选谢诗时,可能认为“澄”与“净”意思重复,故易“净”为“静”,遂以讹传讹。实际上,此二字并不重复。据明王世贞《艺苑卮  相似文献   

10.
“床”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明白如话,家喻户晓,蒙童成诵,但诗中的“床”字,一般诗歌选本都未加注,以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常用字,就是指当今作卧具之用的“床”。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透过窗口的皎  相似文献   

11.
《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这样注解的:夺,强取。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金”和“玉”被赋予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意义,表现力顿丰。“金”最初是金属的通称,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中的“金人”指“铜人”。后来“金”专指黄金,如“闻秦王购将军之首金  相似文献   

13.
君云 《教师博览》2006,(3):49-49
“卿卿”一词,常用来表示对心爱之人亲呢的称呼。多用于夫妻之间。成语中的“卿卿我我”,在特定语境中也含有对被称呼人戏谑、嘲弄之意味。如《红楼梦》中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之语。  相似文献   

14.
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说:“胁息,鼻不敢出气,唯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这个注解沿袭《通鉴》注解“胁息者,屏气鼻不敢息,唯两胁潜动以舒息耳”,把“胁息”之“胁”理解为“两胁”之“胁”,字的读音和意义都有失误。“两胁”之“胁”,读xie。《说文》:“胁,两膀也。”《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  相似文献   

15.
在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捕蛇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收了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对小令中的标题“秋思”之“思”,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众多古诗文选本都没有注释。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秋思”的“思”或解为“思念”,或解为“思绪”,或解为“思乡”,有的甚至不做解释。笔者认为,教材、教参和有的教师没做注释或解释,有当注未注之嫌;而有的教师把“秋思”之“思”解为“思念”、“思绪”、“思乡”之“思”又皆非“思”的确诂。笔者据古训,揆文情,认为“秋思”的“思”字是“忧伤、哀愁”之义,“秋思”是说“秋天的忧伤、哀愁”。现把拙见胪陈于下,就正于方家达士。  相似文献   

17.
查阅译本,大部分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解释为“水上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成群聚集栖止,水下美丽的鱼游来游去。”笔者认为此注解前半部分即“沙鸥翔集”的解释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锦鳞游泳”的解释就有些不尽准确。“锦鳞游泳”一句注解之误在于没有将“游泳”拆开来讲。原因有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个“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