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为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的同步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近20年与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有关的605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领域的文献特征、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结果显示: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地理空间差异与产业集聚模式的异质关系研究值得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谢荣辉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40-1347
论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水平、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创新在决定"拐点"的位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均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产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其中沿海省份比内陆省份位于左侧曲线的更高位置,意味着较高的集聚水平对应了更强的环境污染,但沿海省份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小于内陆省份,表明沿海省份的集聚正外部性正在减弱,其集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相似文献   

3.
修正资源错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协同集聚是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20年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PSM-DID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借助数字技术功能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产生倒“U”型“本地-邻地”空间作用。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数字技术外部性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作用越来越强。本文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提高区域间数字技术扩散强度会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修正资源错配这一重要结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技术和区域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沈能 《科研管理》2020,41(8):49-59
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确立综合竞争力、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产业集聚为研究视角,首先以2009-2013年30个省(市)的创新活动为研究样本,使用超效率共同边界函数测算了我国各省(市)的创新效率,然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重点考察了三种集聚外部性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集聚外部性是影响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但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集聚外部性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显现出差异化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同时受益于马歇尔外部性、雅各布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但中西部地区仅从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中获益。(2)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空间外溢效应对于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各组群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更为相似,所以,组群内部的省(市)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部分文化产业集群内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知识共享、网络外部性和产业集聚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与产业集聚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与产业集聚都有较大程度的相关;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与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也有较大程度的相关;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通过加强网络外部性而间接地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  相似文献   

6.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唐健雄  马梦瑶 《资源科学》2020,42(6):1188-1198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新的趋势,研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对推动工业旅游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②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城市群分布契合度较高,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群聚型”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③工业旅游示范点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的集聚程度亦较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热点和冷点区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分布,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④工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与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政策因素、地方工业文化认同等也是导致工业旅游示范点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应借助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辐射能力,推进工业旅游跨区域、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事关我国前沿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高、环境正外部性等基本特征,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有限理性及其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的异质性,使得双方在创新合作过程中均存在博弈行为。本研究引入政府补贴、资源拥有量、碳价和资源交互系数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企业资源禀赋异质下的产业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并采用演化相位图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各参数对于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得到了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变化规律,提出了促进资源禀赋异质企业协同创新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相似文献   

10.
雷平 《软科学》2009,23(10):12-16
利用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研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域集聚效应,探讨了我国省际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根植性。结果发现,在省际水平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与雅各布斯外部性,直觉上应当在高技术产业中表现较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性与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表明从省际水平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的协作优势,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研究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受国际产业布局影响大,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是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当前集聚效应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关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进程的资源环境特征,以区域环境禀赋为逻辑起点,为产业生态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同时为突破以"生态"隐喻为基础的产业生态系统"生态"不"经济"的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献计量视角,运用Ucinet、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国内1999-2015年区域创新理论的文献特征、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显示,近17年来区域创新理论研究热点由"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等宏观创新体系构建向"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等创新方式方法以及"区域创新能力"转变。在此基础上捕获研究前沿趋势:区域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各类创新主体和产业集群未来几年会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徐斌 《资源科学》2015,37(4):774-782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动了电力企业的集聚。第四,若考虑两地区煤炭企业存在技术上的差异,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资源禀赋差异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煤炭企业将向东部集中。第五,在不存在运输成本和规模效应,但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的条件下,煤炭企业在东西部地区的聚散取决于技术进步和资源禀赋差异带来的成本权衡。  相似文献   

14.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产业集聚外部性出发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借助2008-2015年73个PM2.5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双重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位于第一、第三区间时,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外部性;当产业集聚水平位于第二门槛区间时,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2)环境规制力度与雾霾污染显著负相关。进而提出注重产业集聚动态演进变化,动态调整产业集聚水平;制定严苛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产业集聚外部性出发,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借助2008—2015年我国73个PM2.5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双重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分别位于第一、第三区间时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正外部性,位于第二门槛区间时对雾霾污染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2)环境规制力度与雾霾污染显著负相关。进而提出注重产业集聚动态演进变化、动态调整产业集聚水平,制定严苛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志明 《学会》2017,(8):6-14
基于2006—2013年中国扶贫类基金会的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地区产业集中率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研究了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演化趋势,并对影响地理集聚的因素及集聚效应进行了探索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特征显著,不同类别间地理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具有显著的地域梯度特征,东部地区是扶贫类基金会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且这一集聚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扶贫类基金会产业地理集聚具有明显的连片化特征,中国大部分省(市、区)扶贫类基金会产业属于中度地理集聚;中国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表现出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其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五种类别间表现出一致的阶段性特征;影响扶贫类基金会地理集聚的因素很多,包括贫困需求、资源供给和制度环境等,地理集聚给组织发展带来众多正面效应,包括共享劳动力市场、知识溢出和降低成本等。  相似文献   

17.
重污染产业是工业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了解中国重污染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集聚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可以识别潜在的污染风险区域,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梳理了中国1999—2021年的工业经济数据,刻画了重污染产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发现:(1)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是过去20多年重污染产业发展的高产值地区,而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四川则是未来重污染产业集聚的潜在地区;(2)生产成本(要素禀赋)、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份额和产业结构是重污染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和重污染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倒U”关系;(3)重污染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寻求低劳动成本、资源富集的区位导向性更加明显;(4)重污染产业的集聚显著增加了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重污染产业的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倒U”关系,而环境规制却没有发挥降污减排的有效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各地区应对重污染产业集聚,以及降低潜在污染风险的规避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能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和文献计量方法,对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1936篇科研管理主题文献进行分析,识别该领域发展的整体发展态势、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研究发现,关键词"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中心性,研究热点可划分为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评估与评价、科技创新等,并以时间轴变化探讨了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最后,从四个方面归纳该研究对我国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