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观察不同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心脏功能影响的性别与体质特征。方法:研制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田径1组和田径2组运动处方,并对不同体质的男女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实验,分析实验前后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篮球、足球、羽毛球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脏功能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性别和体质特征,对男生的效果优于女生,对体质得分60分以上者增强效果显著,而对于体质得分60分以下者则未表现出明显作用,田径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心脏功能的增强具有普遍性,田径2组效果最好。结论:大学体育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考虑性别和体质两个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的选择和锻炼内容的侧重安排。  相似文献   

2.
运用测量、问卷、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特征、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显著,表现为经常锻炼组优于偶尔锻炼组,偶尔锻炼组优于不锻炼组的趋向;同时提出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有自己喜爱的闲暇体育锻炼项目,男女生闲暇体育锻炼项目存在差异;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频次男生高于女生;由同学陪同一起锻炼是主要锻炼形式。影响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和体育技能。  相似文献   

4.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运动APP借助程序设计、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络等技术支持,在人体运动数据记录、体质健康改善、锻炼行为养成等方面功效显著。体育健康课程设置、锻炼行为态度、社会大众支持等多因素制约导致运动APP功效不如预期,由此切入研究,以期提高运动APP跑步锻炼健康效益、剖析锻炼行为变化、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本文以运动APP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取样XX学院在校大学生“运动世界”APP用户为样本对象。研究结果发现:(1)运动APP功效主要表现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表现能力、增加体育锻炼行为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社交媒介交流互动、丰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等方面。(2)“运动世界”APP用户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五项体质健康测试,在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锻炼行为控制感、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运动APP在提高人体活动跑量及体质健康方面呈正效应,运动APP设计、体育课程设置及锻炼行为态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其发挥最大健康功效。(2)应通过运动APP校园跑可以丰富“体育课堂+业余时间”综合身体锻炼内容方法,科学合理调整体育课程考核...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常生  陈及治 《体育科学》2004,24(9):69-7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7.
王辉  张玉红 《体育文化导刊》2012,(3):105-107,129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大学生暑寒假期体质健康水平变化和体育锻炼情况及影响因素加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寒暑假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在校期间,影响大学生寒暑假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体育锻炼;大学生在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和每次锻炼强度上相较于在校期间都有所下降,且在每周锻炼总时间上下降明显;影响大学生寒暑假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少场地器材、过高或过低的气温,缺少锻炼时间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及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都不强,参加锻炼的积极性都不高,但经过坚持"长廊"锻炼后都有明显提高.经常性地参加"长廊"锻炼对男女生的锻炼行为习惯影响最为突出,"长廊"锻炼对男生锻炼态度的影响要大于女生.基于"长廊"的锻炼管理办法可有效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进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9.
以体育锻炼行为理论为依据,以陕西省高校参加体育休闲锻炼的女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建立了陕西省女大学生参加体育休闲锻炼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女大学生个体特征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锻炼动机、导致较高的自我效能,证明了体育休闲锻炼动机与自我效能性对女大学生个体特征有明显的传导作用。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锻炼动机的提升、女大学生对自我效能性的认识的增强有利于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锻炼承诺(锻炼坚持)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实验,探讨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进行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影响不同,适宜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能减少体脂含量,增加瘦体重,改变体脂分布,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示: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形与体质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相似文献   

11.
王宾 《精武》2011,(A1):11-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廊坊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揭示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高校相关部门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生自身锻炼意识差;体育课外辅导和监督力度缺乏是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监督,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深化体育改革的内容,以便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大学生体能测试对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质水平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体质较弱的影响因素,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找到合理有效的锻炼方法。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学生个人兴趣以及个人的体质状况相结合,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来选择,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体育锻炼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对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大学生分别进行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等指标测试,探讨两种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及大学生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效果,旨在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特征与锻炼感受差异。方法:采用《锻炼感觉量表》测试重庆高校309名大学生。结果:样本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选项和锻炼时间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和专业差异,且不同运动选项和锻炼时间大学生的锻炼感觉差异显著。结论:有必要在课余体育锻炼指导中关注参与者的锻炼特征与锻炼感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呈现下滑的趋势。而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可供大学生选择开展的体育项目较少等因素制约学生从事冬季体育锻炼活动,也成为北方大学生体质提高的阻碍。通过冬季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激发学生冬季锻炼的动机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冬季体育活动等手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探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作用机制,即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否会通过目标自我一致的中介作用,对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样本来自于湖南8所高校的1624名体质健康问题突出的大学生.结果表明:(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正向影响;(3)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正向影响;(4)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自主性动机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控制性动机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高校中不积极锻炼的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研究,并分析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结论:在心理方面,他们在体育锻炼上没有明确的态度,对体育锻炼的的认知、身体锻炼的情感体验方面和控制能力有所欠缺,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态度较差;身体的表现方面,从健康的角度讲,不积极锻炼的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但该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外在特点和身体素质的情况具备清晰的认识。在自尊的层面上讲,不积极锻炼的人群的自尊心较强;内在的体育知识结构,缺乏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和体育常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及分析发现,江西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总体状况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江西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亲和力较高及对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关系上的认识较深.使其体育锻炼的参与及其体质健康锻炼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试验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初步揭示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的认识、锻炼效果的认知和体育情感的投入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锻炼,增强了体质、增加了自信、减轻了压力;树立了正确的体育理念;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锻炼意识的增强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非体育类大学生进行16周的体育干预实验,以集体项目篮球和个人项目乒乓球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创设不同体育锻炼情境。结果:实验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运动项目和锻炼情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不同,集体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个人项目;竞争性锻炼情境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娱乐性锻炼情境。结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