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五年制小学语文七至十册的130篇课文中共安排了41幅插图(不包括看图学文的彩图)。这些插图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智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插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观察能力。课文播图由于有文字配合,有利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插图画的是五壮士居高临下用石块狠砸敌人的群像。学生在总体观察的基础上,注意每位战士的动作、表情,体会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观察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2.重现重点段落。有的  相似文献   

2.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小学语文五年制教材和六年制教材里,都作为与读写训练重点项目“详写和略写”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因此,教学时,应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更好体会写文章为什么要详略有致和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首先要弄清课文内容的重点所在,这可从解题入手,抓住课文重点字词,可提问:“壮”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要学生明白: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在完成掩护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的故事。这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与略写”,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还要了解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单。从而认识到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等问题,并与现实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路】《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跌宕起伏,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掩护转移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相似文献   

5.
《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课文中难得的一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文章。我在教学时,紧扣课题“壮”字,紧紧抓住读,让学生在读中明壮志,读中悟壮心,渎中感壮行,从中体会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在教学时分以下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我任民师十几年来,一直教高年级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这篇传统教材,我已教过好多遍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由于课本里《详写和略写》(读写例话)一文已明确为“歌颂了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甘愿牺牲的崇高精神”,统编教参的说法大体与此相同。因此,多年来每次教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时,我都是按教材和教参的上述说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完成任务之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教学时,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1.写文章,要围绕文章中心确定重点。课文突出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的部分是重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还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悟、表演、评议、延伸,紧紧围绕课文挖掘文本资源,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精神,同时注重学习特点,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9.
《狼牙山五壮士》是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并予以痛歼,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爱憎分明、坚强不屈的优秀  相似文献   

10.
小语课文后面编排的问题,都是编者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体现了《大纲》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暗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为教师指出了教路,也为学生指出了学路。怎样把握好课后问题,并借助为教学服务,下面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谈谈我的一孔之见。1.借助第1题感知课文了解大意。第1题有3个小题,是按行文线索编排的。学生以此初读课文,可以从①问  相似文献   

11.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故事情节。因此,板书可按课后的五个小标题,用精练的词语概括,并配上箭头示意。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发生,主要交代五壮士接受掩护的任务。第二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班长指挥,副班长大吼大打,战士们掷手榴弹,又射击,把敌人打得尸体遍地。这“吼、打、掷、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五年三月,《天津教育》发表了我的《谈谈对“学导式”教学法的理解与运用》一文.一年多来,我又做了一点探索性的尝试——变“精讲”为“点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一步.现结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做法.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是一篇文道统一的典型文章.重点训练项目是让学生理解详写和略写的意义与作用;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学习五壮士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为了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正>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某一课题、某些词句、某一段落来理解课文和分析课文。抓题眼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精心构思.分析全文。如《狼牙山五壮士》,可从“壮”字入手分析:五壮士“为了拖住敌人”用“壮智”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用“壮志”掩护主力部队把敌人引上绝路。以伟大的“壮举”  相似文献   

14.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历史题材的老课文.关于这个故事是否该选入教材,曾有极大争议.教师用书对选编本文的意图作了说明:"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文字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二是通过阅渎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还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悟、表演、评议、延伸,紧紧围绕课文挖掘文本资源,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精神,同时注重学习特点,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丽萍 《云南教育》2002,(25):27-28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通过课文复述,加强口语训练。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复述,使学生把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课文教学是中学外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是教材的中心,也是学生掌握外语的依托。高中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一般篇幅都比较长,量比较大。但阅读又是高考的重中之重,以往的教授课文的方法是:教师对课文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逐字逐句地翻译,只注意个别句子的语法结构,讲解孤立的词和词组。这样学生很难对文章进行整体的了解,只是记住了一些孤立的语言知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不能提高,而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等副作用,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再讲解过多的语法句式等功能结构,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对英语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开始掉队,以至于到高考时再严抓为时已晚,弄得师生双边都很疲劳。  相似文献   

18.
一、训练重点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讲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怎样详写和略写,为什么要详写和略写,获得读写的新知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还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悟、表演、评议、延伸,紧紧围绕课文挖掘文本资源,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精神,同时注重学习特点,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20.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悲壮而真实的故事。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至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紧扣文眼“壮”字去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一、课题切入课解“壮士”“一九四一年秋,日军收集大量兵力进犯我狼牙山区……”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烈”或“勇”字呢?什么样的人称作“壮士”呢?(学生查字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人的什么精神?(“壮”字体现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五壮士是哪五位?为什么成了“壮士”?这样,一连串有关“壮”字的设疑造成的悬念迭起,直奔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