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索不同方式运动对生长期大鼠Ihh/PTHr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及软骨内成骨导致骨纵向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生长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游泳组(S),跑台组(R)和下跳组(D),进行6周不同方式的运动,利用MicroCT对骨组织形态学,以及各组生长板软骨细胞的Ihh、PTHrP免疫组化的阳性区域进行比较,利用RT-PCR、west-bloting检测细胞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只有下跳组大鼠股骨皮质骨骨密度有显著性增加(P <0.05)。2.R组和D组PTHrP mRNA的表达水平都有显著性上调(P <0.05);Ptc mRNA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R组D组有显著性上调(P <0.05);Smo mRNA的表达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3.Ihh蛋白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R组和D组都有非常显著性增加(P <0.01),且D组与R组相比也有非常显著性增加(P <0.01);PTHrP蛋白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R组和D组都有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与S组相比,R组有显著性增加(P <0.05),D组的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不同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TGFβ/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及骨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生长期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游泳组(S)、跑台组(R)和下跳组(D),进行6周的不同方式的运动,利用RT-PCR、west-bloting检测生长板TGFβ/BMP信号通路的m RNA和蛋白表达,利用染色技术对生长板不同层的软骨细胞进行测量和计数。结果:胫骨、股骨长度R组和D组都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生长板的肥大层宽度只有D组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静息层占生长板总宽度百分比R组和D组的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生长板的肥大层占生长板总宽度百分比R组和D组都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生长板的肥大软骨细胞数量R组的显著性增加(P<0.05),D组的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BMP2 mRNA的表达水平R组和D组都非常显著性上调(P<0.01),D组与R组相比,也显著性上调(P<0.05);Smad1 mRNA的表达水平只有D组显著性上调(P<0.05);Smad5 mRNA的表达水平R组和D组都显著性上调(P<0.05);Smad8 m RNA的表达水平R组和D组都非常显著性上调(P<0.01);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R组和D组都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Smad2 mRNA的表达水平与只有D组显著性下降(P<0.05)。蛋白检测发现,BMP2蛋白的表达水平R组和D组都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Smad1蛋白的表达水平R组和D组显著性增加(P<0.05),与S组相比,R组和D组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R组和D组的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跑台运动和跳跃运动通过TGFβ/BMP信号通路促进生长期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肥大,促进胫骨和股骨的增长,且效果优于游泳运动。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密切值综合评价方法等,对第28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进行分析。在进攻能力方面,中国男篮场均得分、2分球命中次数、2分球命中率、助攻有非常显著性优势(P<0.01),罚球命中次数和罚球次数有显著性优势(P<0.05);在防守方面,中国男篮后场篮板球和盖帽有非常显著性优势(P<0.01)。密切值分析得出中国男篮的进攻能力(c进攻=0.025 9)、防守能力(c防守=0.067 4)和攻防整体能力(c攻防=0.000 0)都是本届亚锦赛最好的。与第27届男篮亚锦赛相比,中国男篮在三分球、前后场篮板球、助攻、抢断和盖帽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其中防守表现极为出色,是中国男篮赢得本届亚锦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的腰骶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招募筛选NLBP患者71例(NLBP组)及29例无腰痛的健康人群(Con组)。填写问卷评估疼痛程度和腰功能障碍,并分别拍摄矢状面及额状面的X光片,测定腰椎前凸程度和骨盆侧倾程度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①NLBP组腰椎前凸程度与Con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NLBP组与Con组相比骨盆发生明显侧倾(P<0.05);③性别对NLBP患者腰骶结构没有影响;④不同年龄的NLBP患者腰椎结构有发生不同的改变,青年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相比,腰骶出现了显著的腰曲变直(P<0.05)及骨盆侧倾(P<0.01);⑤症状也会影响NLBP患者的腰椎前凸程度(P<0.05)。研究结论:①骨盆侧倾是NLBP患者的共性,可将该指标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②不同年龄、性别和症状的NLBP患者进行康复时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1)观察ATGL基因敲除小鼠耐力训练时胰岛素抵抗、工作肌糖转运蛋白及线粒体密度的变化;(2)测定Akt、PKC、PPAR-α蛋白激活及含量,探究其与胰岛素抵抗、工作肌糖转运蛋白及线粒体密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ATGL-/-、ATGL+/-和C57BL/6J小鼠跑台耐力训练训练7天,测定小鼠体重、肌糖原、血糖、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蛋白印记法测定腓肠肌和比目鱼肌GLUT-4(内外膜)、p-Akt、Akt、p-PKC、PKC含量和PPAR-α水平。结果:(1)运动训练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糖原含量、HOMA-IR指数存在基因类型、运动训练的差异(P<0.05)。运动训练引起血糖和血胰岛素在基因类型的差异(P<0.05)。(2)运动训练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Akt、PKC、磷酸化水平、腓肠肌总Akt、PPAR-α蛋白表达存在基因类型、运动训练的差异(P<0.05)。比目鱼肌总Akt表达、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总PKC、PPAR-α蛋白运动训练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耐力训练时,ATGL通过上调Akt和PKC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ATGL上调PPAR-α起到促进线粒体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锻炼与针刺组合对退行性膝关节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针刺组(单纯针刺)和锻炼组(站桩与针刺组合),对其实验前后疼痛程度(VAS)、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及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两组实验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锻炼组优于针刺组(P<0.05);MBPU降低(P<0.01),锻炼组优于针刺组(P<0.05);局部温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锻炼与针刺组合可以明显缓解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疼痛症状,降低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提高皮肤温度;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耐力训练和间歇性速度训练对骨骼肌P53调节线粒体有氧呼吸轴影响能量代谢的运动适应及对P53、SCO2和CDX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组(C,n=10)、耐力训练组(E,n=10)、间歇性速度训练组(S,n=10),训练6周.间歇性速度训练:每天9~10次10 s极量强度(≥42 m/min)的跑台运动,间歇时间30~60 s;耐力训练:每天30~60 min低强度(≤16.7 m/min)的持续跑台运动;每周均训练6天.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的24~48 h内切取腓肠肌,Real-time PCR检测P53、SCO2和COXⅡ的mRNA转录,Western blot检测P53、SCO2扣COXⅡ的蛋白表达.结果:1)E组和S组P53mRNA转录、蛋白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E组和S组相比P53mRNA转录、蛋白表达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E组SCO2mRNA转录、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S组SCO2mRNA转录与C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S组SCO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E组和S组SCO2mRNA转录、蛋白表达水平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E组COXⅡmRNA转录水平与C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E组ODXⅡmRNA转录水平非常显著低于S组(P<0.01);E组COXⅡ蛋白表达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C组和S组(P<0.01);S组COXⅡ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非常显著高于C组(P<0.01).结论:1)P53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具有极强的保守性,耐力训练和间歇性速度训练都不能影响其稳态效应;2)两种训练方式对SCO2和COXⅡ基因表达在转录和转译水平上影响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呈现出促进有氧呼吸的趋同性,间歇性速度训练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时间节省化训练方式;3)P53-SCO2-COXⅡ-有氧呼吸轴对耐力训练和间歇性速度训练产生了良好的运动性适应,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可适当结合耐力训练和间歇性速度训练来提高机体有氧呼吸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认知的影响,探索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C、E5和E5P组。C组常规饲养不运动,E5、E5P组进行5周游泳运动,E5P组完成运动后延迟1周进行测试。Morris水迷宫测认知能力;免疫荧光法测齿状回神经发生;试剂盒测血清BDNF、MDA水平和SOD活性;免疫印迹法测海马BDNF、TrkB、CREB和p-CREB蛋白表达。结果:E5、E5P组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高于C组(P<0.01 or P<0.05);血清BDNF、MDA水平和SOD活力组间无显著差异;E5、E5P组新生神经细胞数、海马BDNF、TrkB、p-CREB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组(P<0.01 or P<0.05),CREB蛋白的表达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5周中等强度的游泳运动通过激活CREB/BDNF信号通路,促进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神经发生,进而提高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运动对生长期雄性小鼠骨形成和骨吸收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游泳组(S组)和下坡跑组(D组)。8周训练结束后,取右侧下肢骨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骨中Runx2、Osx、NFATc1和Cath K的mRNA表达;取血和左侧下肢胫骨并利用比色法和骨组织切片染色检测血清和骨中ALP和TRAP活性;取左侧前肢骨并利用Hologic Discovery A骨密度仪检测肱骨远侧端骨密度。结果与C组相比,S组血清(P<0.01)和骨中ALP活性升高、NFATc1(P<0.05)和Cath K(P<0.05)的mRNA表达下调;与C组相比,D组血清(P<0.01)和骨中ALP活性均升高,Runx2(P<0.01)和Osx(P<0.05)的mRNA表达上调,而血清(P<0.05)和骨中TRAP活性均下降,NFATc1(P<0.01)和Cath K的mRNA(P<0.01)表达下调,BMD(P<0.01)升高;与S组相比,D组血清(P<0.01)和骨中ALP活性均升高,Runx2(P<0.05)和Osx(P<0.05)的mRNA表达上调,而血清(P<0.05)和骨中TRAP活性均下降,NFATc1mRNA(P<0.05)和Cath K mRNA(P<0.05)表达下调,BMD(P<0.01)升高。结论下坡跑运动可通过促进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从而促进生长期小鼠的骨生长发育,且其作用效果优于游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主运动调节tau蛋白激酶和tau蛋白磷酸酶的基因表达,抑制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进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C57系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运动组(TE)与对照组(TC);C57系野生小鼠亦随机分为运动组(E)与对照组(C)。其中,TE组和E组小鼠从3月龄开始,给予16周的跑轮运动装置,TC组和C组小鼠不施加运动干预,作为相应对照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APP/PS1转基因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海马磷酸化tau蛋白(P-tau)水平,RT-PCR实验检测海马tau蛋白及tau蛋白激酶GSK-3β和CDK-5,tau蛋白磷酸酶PP2A和PP1 mRNA表达。结果(1)与TC组相比,TE组小鼠Morris水迷宫游泳潜伏期显著性降低(P<0.05),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显著性增加(P<0.05),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极显著性增加(P<0.01);(2)与TC组相比,TE组小鼠海马总tau蛋白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Ser202位点和Thr181位点P-tau蛋白表达均显著性下调(P<0.05);(3)与TC组相比,TE组小鼠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激酶GSK-3β(P<0.01)和CDK-5(P<0.05)mRNA表达显著性下调,tau蛋白磷酸酶PP2A(P<0.01)和PP1(P<0.01)mRNA表达极显著性下调。结论16周自主运动通过下调tau蛋白激酶表达、上调tau蛋白磷酸酶表达,抑制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进而促进海马神经细胞功能,改善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说明自主运动可通过调节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和提升,预防和缓解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对大鼠海马OXA及OX1R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中等负荷运动组(M组)、大负荷运动组(O组)。C组不做任何运动,M组做中等负荷游泳运动8周,O组做大负荷游泳运动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技术分别对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OXA和OX1R的表达水平进行评估。结果:1)在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训练期间,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第3天M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低于C组及O组(P<0.05),其余几天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定位航行实验中,M组穿越原平台所在区域的次数显著高于C组及O组(P<0.05,P<0.01);2)M组OXA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OX1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而C组与O组OXA mRNA及OX1R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荧光实验表明,M组OX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Western Blot实验揭示,M组OX1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1)中等负荷游泳运动可能通过降低OXA及OX1R的表达水平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大负荷游泳运动对海马OXA及OX1R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凯  潘珊珊  王庆棠 《体育科学》2012,32(4):60-66,83
目的:探讨心肌SarcKATP通道kir6.2在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的变化以及与PKC的关系。方法:SD大鼠分对照组(C组)、力竭运动组(EE组)、运动预适应组(EP组)、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EP+EE组)、PKC阻断剂+运动预适应组(CHE+EP)和PKC阻断剂+运动预适应+力竭运动组(CHE+EP+EE组)。一次大强度间歇跑台运动建立运动预适应模型,力竭跑台运动致大鼠心肌损伤。用原位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ir6.2mRNA变化,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检测kir6.2蛋白变化。结果:与C组比,EE组和EP组kir6.2mRNA无明显变化,而EE组kir6.2蛋白明显升高,EP组kir6.2蛋白明显下降。与EE组比,EP+EE组kir6.2mRNA无明显变化,kir6.2蛋白明显下降。与EP组比,CHE+EP组kir6.2mRNA明显降低,kir6.2蛋白明显升高。与EP+EE组比,CHE+EP+EE组kir6.2mRNA和kir6.2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在EP诱导的保护效应中,心肌SarcKATP通道kir6.2mRNA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而kir6.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心肌SarcKATP通道通过kir6.2蛋白水平的降低介导EP诱导的心肌保护效应。PKC对心肌SarcKATP通道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HDL亚类分布的影响。方法从皓千减肥夏令营11-17岁男性营员中选取肥胖青少年12名为研究对象,以同龄体重正常、男性青少年6名为对照。进行为期4周以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为主的封闭式减肥夏令营。于入营第一天和第四周末,采集空腹肘静脉血5mL,进行血清HDL亚类preβ1-HDL、preβ2-HDL、preβ3-HDL、HDL3a、HDL3b、HDL3c、HDL2a及HDL2b的测试,以分析肥胖青少年血清HDL亚类的分布特点及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HDL亚类分布的影响。结果(1)肥胖青少年血清HDL亚类中以preβ-HDL为主,占比90%以上,HDL3和HDL2所占较小。(2)与体重正常组比较,肥胖组血清总HDL水平无差异(P>0.05),但是HDL亚类中HDL2a(P<0.001)和HDL2b(P<0.01)含量显著升高,其他亚类无显著性差异(P>0.05)。(3)4周运动结合饮食干预未改变肥胖青少年血清中HDL总体水平(P>0.05),但是亚类中HDL2(P<0.05)和HDL3(P<0.05)含量下降,preβ-HDL含量(P<0.001)显著上升。结论肥胖青少年血清HDL亚类中以preβ-HDL为主。但是HDL2a和HDL2b含量高于体重正常青少年。4周的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显著降低HDL2和HDL3含量,升高preβ-HDL含量,即改变HDL的亚类分布,但不改变HDL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不同程度肥胖青少年形态、机能、糖脂代谢及身体素质的影响,探索非医疗运动手段治疗青少年肥胖的可行性方法。方法:招募50名13~19岁肥胖青少年,依据BMI值分别纳入中度或重度肥胖组,每组25人。两组受试者进行6周有氧运动(5days/week,50min/day),在运动前、运动3周和6周后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基础生理机能、糖脂代谢和身体素质等指标,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周和6周运动均显著降低两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脂肪量、体脂率、血脂、甘油三酷、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或P<0.01),下调重度肥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 0.01),提高两组肺活量、肺活量指数和50 m跑、俯卧撑、坐位体前屈成绩(P< 0.05);6周运动还能进一步提高两组的1 000 m跑、平衡能力以及重度肥胖组的瘦体重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或P<0.01),下调两组的基础代谢率(P<0.05)。结论:3周有氧运动就能有效改善肥胖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运动改善体质健康的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的模式,并且重度肥胖者相比中度肥胖者对有氧运动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青少年在急性部分睡眠剥夺状态下进行高强度运动前后静息态脑电(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微状态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名健康男性青少年(18~22岁)为实验对象,前后两次随机在正常睡眠(Control)和单次部分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的状态下,于次日上午参与跑台的布鲁斯(Bruce)运动方案;对其运动前后6min的静息态EEG信号进行采集,基于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微状态分析,选取持续时间、时间覆盖率、发生频率、转换概率作为分析指标。结果:与Control相比较,受试者SD状态下的微状态C的持续时间和时间覆盖率显著增加(P<0.05),微状态D的发生频率显著减少(P<0.05),微状态A和B更倾向于向C转换(P<0.05);而SD后进行大强度运动导致受试者微状态C的持续时间和时间覆盖率极显著增加(P<0.001),微状态D的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显著减少(P<0.05),微状态A、B更倾向于向C转换,而微状态C更倾向于向B和D转换(P<0.05 & P<0.01)。结论:睡眠缺失会破坏静息态网络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失衡在睡眠不足状态下进行运动后会更加严重高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