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非正式制度与乡村传统体育的发展:乡土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乡土社会视角,探讨非正式制度对乡村传统体育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乡村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宗族制度和祭祀制度的两种制度安排的案例分析,探究非正式制度对乡村传统武术和原生态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探寻非正式制度时发展乡村体育的积极因素.提出发展乡村体育,应实现乡村传统体育与现代化的耦合,选择诱致性变迁的方式来改进乡村传统体育,并根据乡村社会发展的不同类型,发展多元化的乡村体育模式,促进乡村体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民俗体育作为乡土文化的优良载体对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为出发点,对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代际冲突机理进行梳理,探寻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困境与路向。研究发现,本位冲突造成民俗体育的流失与改造、观念冲突导致民俗体育边缘化、政策冲突造成代际场域传承不适,是造成我国民俗体育发展时代困境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由代际传承向代际创新的自治转变、由代际冲突向代际团结的德治转变、由政府治理向社会融合的共治转变是我国民俗体育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20字总要求为切入点,在解析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内在关联后,提出新时代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基本方向与路径。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加快乡村体育的现代化、生活化与产业化节奏,提升乡村体育参与人口增量式发展步伐,实现城乡体育设施一体化布局;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乡村经济增长,影响居民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指数,促进社会群体交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综合素养。建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走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化路径;生态环保方向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乡土民俗方向走文体融合发展路径;社会治理方向走公共服务治理路径;体娱生活方向走健身康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体质健康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耦合发展的共同基础,相互促进与融合,相互适应与支撑,是在建设与发展中不断走向完善的动态正向关联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学校体育耦合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有: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机遇;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发展体系;整合民俗体育资源;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促进闲暇时间的合理转换;体育人才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查法与文献法对辽宁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融合的模式和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有嵌入式融合、互动融合和重组融合等模式,形成康体养生型、乡村民俗体验型、体育观赏型、探险(刺激)型等多种乡村体育旅游业态。但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的有机融合,必须拓展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并在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乡村体育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发展的主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探究乡村、体育、旅游三要素融合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与纾解路径。构建“新场景—新行为—新价值”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理论逻辑,阐释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乡村表达性、符号感知性、融合生产性等多维度困境,并提出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纾解路径:深挖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感知乡村体育空间;提升具身体验与品牌设计,彰显乡村体育价值;强化创新意识与产业实力,完善乡村体育产业链。  相似文献   

7.
为促使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健康有序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将民俗体育的功能和角色作为研究的对象,从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民俗体育的环境为起点,经过分析将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角色定位为国家政治形象提升的辅助者、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者、乡村环境治理的促进者、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同时,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对其功能进行了调适,路径为:助力改善民生,提升国家政治形象;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衡城乡经济发展;倡导和谐共生,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8.
姜钊 《体育科技》2003,24(3):1-5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体育及民俗体育在各自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讨论 ,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二者结合互促发展的理论构想 ,并对其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乡村体育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口述史、田野调查等方法,以新华村为个案对乡村体育振兴的历史经验、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新华村乡村体育兴盛的场景主要呈现为村民自发性体育活动参与生活化、乡村小学传统排球赛开展常态化、儿童青少年体育游戏活动日常化;其兴盛的动因主要是村民尚武情结和乡村“体育能人”的促动、乡村学校体育和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拉动、乡土地域条件和淳朴乡风民风的推动;21世纪后,新华村乡村体育陷入“传统性退场,现代性难以登场”的现实困境,其致因主要有乡村体育人才流失导致乡村体育活力之源缺失,乡村小学撤并导致“家-校-社”体育联动消解,人居环境变迁导致乡土特色体育文化土壤消减,以及新兴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不力导致自组织力量难以形成广泛影响等。据此提出:立足乡村振兴大局以谋划乡村体育振兴蓝图,振兴乡村学校体育以激发乡村体育振兴活力,打造乡村体育生态以厚植乡村体育振兴沃土,加强组织人才建设以培育乡村体育振兴主体,催生乡村活动产业以培植乡村体育振兴载体等乡村体育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湖南省湘南地区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人民群众及游客为调查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总结了湘南地区主要的乡村旅游胜地及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其当前乡村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思路。在推动乡村旅游和谐发展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后续此方面的研究开展起到良好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村落体育文化生态作为村落特有属性的构成要素,新时代必然承载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运用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法,揭示村落体育文化生态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现实场景改变迫使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缺失有效载体,社会结构变迁导致村落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受阻,组织职能缺位难以引领村落体育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价值取向物化催生村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发生重组。依此,指出新时代我国村落体育文化生态发展出路:确立新发展理念,创设和谐发展的村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创新工作思路,寻求形式多样的村落体育文化传承方式;立足村落实际,构建特色鲜明的村落农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优秀成熟的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村落看村落体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从村落的视角探讨村落体育的发展。认为:村落时间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和村落文化是村落体育的内在规定性。从不同视角对村落体育会有不同认识,也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思路。村落体育形态多元、功能多重,村落体育与"官语"体育相去甚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村落体育的基础和保证,村落需要有自信的体育文化,需要找回被遮蔽的传统民间体育文化价值,村落体育的发展需要"培育、输入"并举,需要村落精英带动,需要学校体育的辐射。  相似文献   

13.
何玲 《体育科技》2013,(5):9-12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忻州市南高村、郝街村的村落体育进行考察,针对其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市村落体育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民俗性、历史性和家族性特点,同时具备健身功能、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要和承载村落文化的功能.村落体育的发展受到了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村落体育的扶持,注重传统体育的传承;村落体育应当推陈出新,在立足本地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吸收引进现代体育,并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村体育”,“新农村体育”离不开太极拳。太极拳固有的健身养生功能相对于目前广大农民来说如“雪中送炭”.研究指,出,太极拳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驻农村,为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学校体育功能、建立老年人太极拳活动中心、举办小型比赛和吸引社会资金等措施来发展农村太极拳运动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社区的建设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村落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村落社区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体育的发展必须要关注村落社区体育的发展。本文在介绍村落社区体育的基础上,探讨村落社区体育的特点,分析村落体育发展的社会意义,为村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民间体育共同体、村落经济共同体及二者之间的共生、互惠现象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民间体育共同体与村落经济共同体是以村民为建构主体,以村落社会空间为建构场域,服务于民间体育文化发展、村落经济发展的村落内生性共同体。在民间体育共同体与村落经济共同体共生体系建构中,村落社会空间提供了共生场域,村落民众成为共生主体,并承担着对共同体稳定与协调运行的共生责任,以此对共同体、村落社会产生共生效应。民间体育成为共同体之间实现互惠的通道文化,促使共同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互惠效应,并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交互过程中,为共生体系提供能量补给,推动共同体的可持续运行,对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村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实现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湖南新化孟公村传统尚武风气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个案,找出共性,为民间武术在农村村落中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传统尚武风气对村落民风形成具有较大影响;民间武术是20世纪70、80年代传统尚武风气沿袭的主要载体;传统尚武风气具有习俗性、稳定性、变异性特点;造成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农村生产方式改善、村民观念与感觉变化、民间武术文化发展滞后、政府行为介入力度减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乡村节庆体育具有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改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推广现代体育健身项目和构建当代和谐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但当前仍存在现代体育项目唱"主角"、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难以有效满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缺失等问题.利用新假日制度夯实乡村节庆体育的文化根基,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乡村节庆体育的现代化,创新"官办"与"民办"结合的乡村节庆体育赛事运作机制,是乡村节庆体育得以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地区"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现状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认为,江苏省13个地级市、64个主要涉农县(市/区)、15 606个行政村全部按三类及以上标准建设了体育场地,968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有39915个较大自然村进行了健身点的建设。在行政村体育场地建设方面,苏南与苏中、苏北之间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反映出苏南地区行政村体育场地建设标准明显高于苏中与苏北地区,苏中与苏北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乡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方面,苏南地区较苏中和苏北地区规模大,建设速度快,体育设施档次高,苏中和苏北地区差别不大。在较大自然村小篮板安装方面,苏北地区自然村小篮板安装数量明显多于苏南及苏中地区,苏南地区则多于苏中地区。  相似文献   

20.
村落体育以其独特的文化表征,不仅成为当代乡土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而且还生产着乡土社会的民俗.只不过村落体育的民俗生产一方面是通过历史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文本的改写来实现的.在当下的中国文化情景中,村落体育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次话语交织的复杂局面,它已经被纳入到乡土文化建设、主流话语以及文化消费景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